點解教會詩歌成日唔啱音?
「求天主能夠,為我等祈求......」仲記唔記得《填詞L》入面有首唔啱音嘅聖詩?究竟點解詩歌成日都唔啱音?點解教會仲要唱啲唔啱音嘅詩歌?近日宣道傳意台YouTube節目《傾吓_____》邀請了基督教敬拜樂隊的團長、填詞人和音樂監製分享,探討唔啱音詩歌的可取之處,認為有時候詩歌的意義比啱唔啱音更重要。
▍ 對於唔啱音嘅傳統詩歌 有種情意結?
對於唔啱音詩歌的起源,大家的說法都大同小異,推測是以前從外國來的宣教士把傳統英文詩歌翻譯成粵語時,受語言限制,以致譯得不太準確,令詩歌變得唔啱音。但玻璃海樂團團長Gabby分享,她對唔啱音的詩歌有情意結,即使現在於粵語詩歌平台CantonHymn上能找到更啱音的歌詞版本,「我都會情願唱返唔啱音嘅......例如我好細個嗰陣,唱《我是主的羊》,(啲歌詞)係特別有味道嘅。」
Gabby認為傳統詩歌因為已成童年回憶的一部份,即使唔啱音亦較容易令人接受,未必要重新作詞,但她舉例,有些現代詩歌唔啱音的程度令人難以接受。英文詩歌《Open The Eyes of Heart》中文版其中一句歌詞是「願主張開我的雙眼」,會唱成「願豬張開我的雙雁」。在這種情況下,她認為填詞人和翻譯者可以嘗試填得更啱音。
▍ 有時唔洗太harsh 意思同旋律更重要
對於歌詞啱音的要求,音樂監製Johnny Yim認為視乎歌曲的用途,「商業用途就好唔同啦,但(詩歌)如果表達到自己嘅諗法,我覺得其實啱唔啱音都啱用嘅。」他認為敬拜詩歌只要能表達到自己的內心,神聽到也會喜悅,不用太執著於啱唔啱音。
Gabby分享有些時候,即使出現歌詞唔啱音的情況,團隊仍以表達歌詞意思和旋律為大前題作決定。她以玻璃海樂團早前的新作《我的日子如何》為例,歌詞中有一句「我的日子如何 你的恩典更多」,當中的「如何」跟著旋律,應該會被唱成「遇河」。製作團隊曾討論應否編改旋律,但最後因為不想破壞旋律,便保持原來的旋律。
▍ 詩歌唔啱音 會眾難投入
雖然詩歌的意義比旋律重要,但會眾面對唔啱音的詩歌,有時也會難以投入敬拜。演員及填詞人張滿源分享,作為會眾,他明白詩歌的意義比啱音重要,但有時遇到實在唔啱音的詩歌,又會感到尷尬和無奈,令他時常處於音樂審美和詩歌意義的張力之中。《填詞L》導演黃綺琳認為,唔啱音詩歌帶來的最大問題是令她記不住歌曲的旋律,「如果你成首都唔啱音,我就會唱咗另一首歌出嚟。」
Gabby也分享,她觀察到以前會眾在教會唱詩拿著詩集唱,看著五線譜會比較容易推測到歌詞的音調。但現在教會慣常把純歌詞投影在螢幕上,會眾便不知歌曲大概旋律,「唔識唱嘅就真係唔識唱......啲melody又唔係好pop就好難記,所以其實唱完一次之後都唔知自己唱過啲乜。」
▍ 唔啱音都有繼續唱嘅理由
敬拜樂隊Milk&Honey團長Matches認為,基督教雖然有很多唔啱音的詩歌,但至今仍有教會堅持頌唱,原因可能是牧者很想保存歌曲的信息,以傳遞內容為主,多於執著是否啱音。敬拜選歌並非不能選唔啱音的詩歌,他覺得只要唔啱音的部份聽起來不像粗口,也可以接受。Gabby指,在近年的詩歌創作,團隊都會盡量避免唔啱音的情況。她分享自己當敬拜主席時,一般也會選擇不同年代的詩歌,迎合和尊重不同年齡層的會眾,「就算其中一首歌唔啱音嘅......知道我個群眾佢哋對呢啲歌係有情意結嘅,咁我都會照唱嘅。」
他們都認同即使有些傳統詩歌唔啱音,也不代表要被淘汰。也許有些詩歌對某些人來說有特別的意義和回憶,加上敬拜的重點不是鑒賞和品評詩歌,而是敬拜上帝。
文:Bets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