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n Z 是完全不同的一代?新書倡以新角度看待青年人擁抱未知
有冇發現自己每日都拎住手機碌碌碌,喺IG經營人設,好似好忙咁建立好多嘢,但其實成日覺得好焦慮?最近有人出書整理多個有關今代青少年的調查數據,嘗試呈現Gen Z青年人的面貌,睇下你又覺得有幾中?
早前的新書分享會上,《為何我們無法成為理想中的大人——香港青年面貌報告書》作者陳碧凌指不同世代研究學者都形容,Gen Z(1995-2012年出生)的年輕人被稱為「完全不同的一代」,其成長時代的網絡科技發展、疫情、社會少子化(少人生育)的大環境,影響和塑造了他們的選擇、習慣和價值觀。
▍ 「超穩定人生瓦解」對未來感恐懼
新書中他們整理了多個關於年輕人的調查研究數據。網絡科技方面,年輕人機不離手,每週平均花40.1小時上網,社交媒體對他們影響大,會在IG上經營自己的人設,無法擺脫網絡但卻在其中經歷傷害,八成七曾遭人際傷害、兩成曾遭網絡欺凌。
社會少子化及老年化下,七成年輕人認為自己較上一代負擔更大;而父母也集中資源為子女鋪路。疫情下,經歷不同的離散,青少年感到更大的孤獨感,也掙扎著應否計劃未來,「覺得plan嚟都無用」。同時,社會因科技發展而提高對人才的要求,他們覺得「要識好多嘢先可以生存」。
陳碧凌提到這代年輕人面對的關鍵詞,是「超穩定人生瓦解」,意思是以前的人生階段和相關計劃都是可預測的,但現在卻不知道,例如AI出現已改變了一些行業,故此這代年輕人對未來感到未知、恐懼。他們的成長時間也拉長了,因為面對未知世界,他們要有足夠學歷裝備自己,花更多時間讀書、選擇合適的工作,而結婚也比以往更遲,覺得要先有條件。雖然父母也會給予空間,但往往面對30歲,就會有種到達「大限」的感覺。
▍ 常感關係中的張力與矛盾
另外,她又點出青年人面對種種關係中的張力:72%感到burnout了但40%都不敢休息,58%情緒受困但不願求助,73%未能改善家人生活和愧疚追求夢想,97%想香港變得更好但65%表示不知道還可以做甚麼。
有份幫助整理書中數據的25歲青年人伍建川(Nathen)分享,發現同輩人往往經歷很多掙扎和壓力,父母通常會尊重、放手讓年輕人做想做的事,但過程中卻會有「微言」,關注子女將來是否可以自給自足,令年輕人「唔知點算」。大學修讀社會科學系的他正進行一個關於父母認可和青年期望的研究,有趣地發現80%父母表示會給予空間子女發展,但同時有50%青年表示不想父母追問自己前景而會「hea答」父母。從自己與父母相處的經驗,他也發現雙方對大家也有假設,要理解對方是困難的。
▍ 未知是真像 參與彼此生命才能接近整全
該書另一作者彭正雄提出,青年與父母之間明白對方的不知道是重要的。這一代青年人的父母教育程度較以往高,希望下一代傳承成功經驗,便對下一代投入不少資源並進行不少微管理,希望減少未知。不過雖然有了大量方法和理念,卻仍有大量的不明白;而當要將不同方法應用在年輕人身上,更把他們看成需要解決問題的客體(object)。他強調,其實「未知」並非需要解決的問題,卻是真像(reality)。
在整理和剖析書中種種數據時,團隊發現背後牽涉的其實是「人觀」。現代社會提倡的是一種「互相阻隔的人觀」,源於個人主義,每人都要為自己負責任,而競爭和累積資源才是生存的王道,家長和年輕人都深明這道理,追求要脫穎而出,有困難也不會跟人分享,「這扎根於我們的意識中」。他們則希望提出一種「互為彼此的人觀」,即發現自己的不足,人需要參與彼此的生命才能達致整全,有了這個視野,便會知道不斷累積本錢意義不大。
「如何成為理想中的大人?」這個書題背後帶出的就是這個意思,大家能明白、補足彼此的不足,一起思考如何做得更好,走向理想。彭正雄希望這成為一個新的角度去了解青年人。他鼓勵大人要打開自己、勇於冒險,讓年輕人有參與和持份的機會,假如大家可以有著「共同」的經驗,互相學習、一起創造,也會減少焦慮和張力。
本身是《Breakazine突破書誌》總編輯的彭正雄特別分享近年受書誌實習生啟發不少。本身以為是自己教他們工作,最終卻發現自己懂得的不比他們多,例如實習生對潮流文化、投資的掌握都比他們多,也帶來相關的網絡,慢慢地更發現「無intern大鑊」。雖然實際上成果看來分別不大,但他認為當中的意義是過程中彼此成長。
文: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