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聲道 The Voice

View Original

鞍山探索館對面,聖若瑟堂建築群塌牆身屋頂

近月改成山屋的鞍山探索館,對面原來還有另一組建築群,是天主教方濟會興建的聖若瑟堂及小學等。惟2018年颱風「山竹」吹襲後,聖堂開始崩塌,近日更出現牆身倒塌的情況。兩個建築群座落於馬鞍山村,卻在2020年政府的馬鞍山分區規劃被歸入收地起樓的範圍。

方濟會的伍維烈修士回覆說,雖然天主教會有意申請活化,惟現時土地業權非屬修會,所以活化「未有太多進展」。對政府計劃收回馬鞍山村起樓,伍維烈認為不適宜在郊野公園附近興建大量基建及樓宇,破壞環境。而曾就讀聖若瑟小學的村民廣叔則表示「一直想復修」,而且希望活化成老人院。

▍    天主教會:有活化的意圖,惟未有太多進展

昔日的礦洞都已封閉,馬鞍山村的礦工家族也只剩下少數人。恆安邨行上馬鞍山昂坪草原,一定路過礦村,稍上便到信義會的鞍山探索館,對面就是被鐵絲網圍封的聖若瑟堂建築群。聖堂的屋頂坍塌,小學牆身有裂縫,幼稚園更是倒塌過半,磚塊散落一地,雜草處處。聖若瑟堂是二級歷史建築,由政府部門管理,發展局向傳媒表示,古蹟辦、沙田地政處、建築署正商討維修工作。

聖若瑟小堂、小學在1952年由方濟會的胡文義神父創建,自從修會在山下社區設立聖堂,山上的小堂等就在1999年正式停運,業權也交回政府。方濟會的伍維烈修士說,本來修會在山上已沒有事工,若不是探索館的樊先生提議合作,也不會引起天主教界的朋友萌生活化聖若瑟堂建築群的想法,惟方濟會不再有土地業權,需要再申請租用。伍維烈說,「你知民間程序有幾繁複啦」,還有維修斜坡等前期工夫的成本,都令活化未有太多進展。

伍維烈續說,聖若瑟堂建築群面積比恩光堂建築群大,可能性更多,但主要方向仍跟探索館相近,圍繞文化、保育、生態,可能用社企模式,只是講馬鞍山歷史時,不一定講礦村。他指出,當別人未必想入聖堂,就先吸引他們前來,可能只是打卡,但也可能對信仰有興趣,也算是「軟性傳教」。另外,他也想過提供住宿,或者為教友提供避靜(靈修)的空間。

▍    村民廣叔:希望改建成老人院

曾在聖若瑟小學就讀,至今仍住在馬鞍山村的村民廣叔說「一直都想復修」,而他覺得改建做老人院最可行,最能夠申請政府資助,也不需要申請太多的牌照。他稱,馬鞍山村的環境很適合老人家,不只是礦村居民的需要,城市的長者同樣需要。

他目前也會在週末租借農田給別人耕種。廣叔說,這些人大都是退休長者,有些住將軍澳,有些住港島,專程入來耕兩個鐘田,「都係揾啲嘢嚟做吓」。

▍    城市規劃師:保育不只是保留建築物

中大地理及資源管理系的伍美琴教授2020年做過「馬鞍山鐵礦場工業遺產保育」的研究,指出保育不只是保留某個建築,更要注意建築之間的關係,以及基建、空間、街坊的網絡。

研究指出,鞍山探索館足以「成為馬鞍山礦場保育政策的基石」。除了恩光堂,山頂區還有平安橋、聖若瑟堂等遺跡,值得完整保留。而山頂區與山腰的信義新村、牛押山山麓之間,又可以畫條文物徑,邀請村民沿路向別人介紹山村生活。

文:Jon

(圖片來源:「天行足跡」網站,為2019年的失修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