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近兩成職青完全沒做運動 逾六成每週少於兩次
世衞建議青年平均每星期進行150分鐘或以上的中度至劇烈強度運動,但有調查顯示,逾六成本港受訪在職青年每週運動次數(進行30分鐘或以上的運動,下同)在兩次或以下,兩成職青更在一個月內完全沒有做運動。研究團隊建議學校於非上課時段開放場地設施予公眾,認為這有助職青培養或保持運動習慣。
MWYO青年辦公室透過香港青年協會和凝動香港體育基金發放網上問卷,在今年3月至5月收到462份有效問卷,受訪職青在過去一個月內,平均每週進行過2.2次運動,其中65.4%低於平均次數,更有18.6%是完全沒有做運動。只有四分一職青能達成心目中理想的運動次數,其餘四分三未能達成者則認為「身心疲勞」(69.4%)、「工時/通勤太長」(67.6%)和「沒有合適的場地」(18.2%)是最大的阻礙。
▍ 職青:缺朋友乏設施失運動習慣
研究團隊亦與18名職青作深入訪談,有受訪者指出,中學時期因為「有朋友一齊打波」,學校又有足夠器材,所以有建立運動習慣,但到大學時期與舊朋友開始疏離,校園亦缺乏設施,「所以之後就無咗運動嘅習慣……我雖然明白運動嘅好處,又望住自己體型越嚟越肥,但就係咁囉……如果朋友或者屋企人再俾多少少壓力,我覺得係可以令到自己再做返運動嘅。」
不過,若有良好的職場運動文化和措施結合,或能鼓勵原本缺乏運動習慣的職青做運動。有當教師的受訪職青表示,由於工作繁重「放工之後其實已經好攰」,故以前「幾乎係零運動」,但其學校會鼓勵同學每週有一天運動,亦容許老師當天穿運動服上班,加上同事的積極參與,最終讓他由從不運動變為願意嘗試。
▍ 研究團隊建議開放學校予公眾使用
對於近兩成受訪職青沒有運動習慣,負責研究的MWYO助理研究員游沛翀認為情況不理想,而驅使青年運動次數由零變一的,其實不是工時或通勤時間長短,而是他的決心和選擇,而朋友的陪伴以至過往經驗也非常重要。他舉例指,有受訪職青在運動氣氛不強烈的女校畢業,畢業後見舊同學也不會想到做運動,即使想瘦身,亦會一起做療程或買減肥丸等,這都會影響她們是否做運動的選擇。
普遍受訪在職青年認為,開放更多學校、私人會所有助提升個人運動量,研究團隊建議學校於非上課時段,例如學校假期和晚上時段開放場地設施予公眾使用,而為減輕校方參與開放計劃的顧慮,政府當局亦應積極協助學校紓緩財政、管理、監管和權責壓力。課外活動主任協會副主席、青年會書院副校長譚智聰指出,現時學校設施只開放予政府指定團體,認為學校開放設施給社區是非常好的做法,但始終學校設施源自公帑,期望報告呈交政府考慮,相信這是最快推動社區運動的方法。
文:LikH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