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三成職青中度以上焦慮抑鬱 社工老師等助人者需要被忽略

精神健康不僅是學童的問題,即使已經投身社會,甚至從事助人專業亦要面對。有研究發現,近三成受訪在職青年處於中度或以上的焦慮或抑鬱困擾程度,少於一半職青的精神健康素養達標。有受訪者指出,社會對老師和社工的精神健康缺乏關注,但若他們無法先顧及個人健康,根本難以照顧其他人。 

MWYO青年辦公室透過香港菁英會、黃俊碩立法會議員辦事處、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發放網上問卷,在今年5至6月訪問401名18至34歲的職青,以「病人健康狀況問卷量表」評估,發現近三成(29.9%)處於中度或以上的焦慮或抑鬱困擾程度(在12分中達到6分或以上),其中達嚴重水平(9分或以上)的亦超過一成半(15.2%)。研究亦發現,越常在工作和生活中面對人際衝突,且缺乏他人支持,焦慮和抑鬱水平會較高。

至於精神健康素養方面,以中國科學院的「國民心理健康素養調查問卷」評估,逾半(51.3%)受訪者在「知識」方面達標(在11條中正確回答9條題目),惟對自殺預防和情緒對身心影響的理解較弱。「意識」方面則接近所有人(96.4%)達標(平均分在三分以上),反映他們明白精神健康的重要性。至於「行為」方面,絕大多數受訪者至少掌握一項情緒技巧,只是個別技巧需要提升。整體的精神健康素養而言,只有47.8%受訪者達標(須在知識和意識達標,並在最少一項行為達標)。

研究團體與11名職青作訪談,當中有人直言整體社會氣氛令精神健康議題成為禁忌,提出精神健康問題甚至會被視為懦弱、逃避困難,「其實香港係一個好講效率,好講最後成績嘅一個地方嚟,基本上你中間過程冇人着重㗎,我唔理你當中過程有幾咁辛苦,幾咁艱辛,總言之淨係要你交成果㗎啫。」有從事社會服務和教育工作的職青更指,作為支援學生和青年的專業人員,他們自己的精神健康需要卻受到忽略,若自己無法先顧及個人健康,根本難以照顧其他人。

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輔導組主管葉思雅指出,不少社工和老師都向他們尋求輔導,訴說現時工作常看重數字,如服務使用者數目夠不夠多、學生最後DSE成績如何等,僱主本身亦可能承受很大壓力,「學校升唔升到banding、間NGO可唔可以繼續落去,好多時佢哋會關心呢方面,多過同事士氣同心情。」她指現時社會對助人專業者的精神健康缺乏關注,多在有事發生,例如有學生突然死亡時才尋求支援,情況令人遺憾。

負責研究的MWYO研究員朱城鋒表示,在職青年的精神健康問題值得社會關注,對於正受焦慮或抑鬱困擾的,我們要關心他們的求助意願,以及一般在職青年幫助其他人的技巧,達到助人自助的目標。他期望職青、企業和各界一同建立精神健康友善的職場,並建議加強在職青年的精神健康素養培訓、協助僱主建立精神健康友善工作間,以及資助在職青年接受精神健康支援,加強跨界別和跨專業合作 。

文:LikHang


相關文章:

Previous
Previous

少年水手的奇幻航海 望道號上的生活

Next
Next

深水埗劏房環境有幾惡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