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散者們」創辦人談 如流星的離散基督徒
近年,離堂者為傳統教會帶來衝擊,「又唔返教會」、「冇群體生活」等,均是對離堂基督徒的批評。自社會運動後,一些年輕基督徒希望在堂會外尋找新一種對信仰的可能性,於是出現「離堂」的現象。而在2019年起,吳煥星傳道在社交媒體上開設了「流散者們」的專頁,開始對這現象作出信仰反思。最近,吳煥星將社交媒體上的文章集結成書,出版了《離散的流星:關於香港基督徒的雜思與告白》,他最近在一個分享會講述成書概念。
▍ 星光在天空上照耀
《離散的流星》是吳煥星在社交媒體上發表的反思文章的合輯,從封面設計到內容都是描寫著這幾年社會運動、疫情、移民潮下的離散基督徒。他表示近年基督徒群體像流動與散聚,像流星般一見即逝,但每名基督徒自己身上又發出光芒,照耀人群,繼續向世界作出基督徒的見證。「當新的流星與其他星球重疊,會形成一個新的星群,產生一種新的力量。」他藉這概念勾劃出基督徒不同的狀態——有的聚合,有的離散,但流星亦會在漆黑的銀河中發出光芒,就如基督在這時代照耀著其他人。
吳煥星大學時期蒙召,及後在福音機構事奉,在2018年接受神學訓練,當初只是單純想事奉年輕人,但在讀神學期間,香港發生了史無前例的社會運動。吳煥星反思「過去一年修讀的神學內容,在社會運動期間,這不正是活生生的神學反思例子嗎?」而他亦當時察覺年輕人已不再在堂會聚會,每星期在街上示威,在街頭上實踐信仰。所以,他也慢慢改變事奉年輕人的觀念,走到堂會外尋找離堂的年輕人。《離散的流星》是整合了過往以五種星體(殞落、散光星雲、天元、凡星、浮塵)形態分類的文章,訴說基督徒的雜思、告白、想像。
▍ A教會崇拜?B教會團契?C教會事奉?
吳煥星分享,疫情後時代,離散基督徒有可能會在A教會崇拜,B教會團契和C教會事奉,牧養模式亦從此轉變。年輕人的屬靈胃口慢慢增長,以往的傳統教會牧養模式,亦不能在滿足需要。社會運動後,年輕人需要聽到教會怎樣可以在社會上實踐信仰,不再是以往單單講求「信耶穌就可以上天堂」的傳統觀念。所以漸漸產生了一群離散的基督徒群體,希望在不同教會或機構找尋「什麼是信仰」。
當被問到離散群體應如何建立關係,吳煥星認為他們對信仰有一種追求和盼望,他們必須自發讀經、靈修去經歷神,不再依賴傳統牧養模式。而離開了堂會架構的離散牧者會與離散的信徒同行,逐步陪伴他們,更加深入地建立關係。
「離散」一詞雖然有帶著離開與分散的意味,但也有「流動」的含義,基督徒在這時代應該用怎樣的模式才能在社會上帶來盼望呢?
文:L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