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傳質性研究發現 無宗教歸屬大學生有興趣了解人生意義過於信仰或靈性

唔知你係咪教徒,如果係,你點睇其他宗教呢?如果唔係,又點睇信仰呢回事?美國有社會學研究發現,有批年輕人關注「靈性」但不一定有「宗教信仰」,香港學園傳道會(學傳)嘗試用這個「靈性非信仰」(spiritual but not religious)的框架研究香港年輕一代的心靈面貌,訪問15個18-29歲沒有宗教信仰的年輕人,發現大部分受訪者雖然不抗拒談論信仰,但有興趣尋索「生命意義」,多於探索「靈性」。

▍   「如果一個唔識嘅人要用我一個鐘,我會有啲唔耐煩」

有12個受訪者期望,如果要探索信仰或靈性,可以跟人「交流與對話」,而不是接受單向傳教。有一位受訪者在大學遇過陌生人搭訕傳福音,頭兩次都認真聽,第三次就不再聽了。另一位受訪者更表示,「如果一個唔識嘅人要用我一個鐘,我會有啲唔耐煩。」但如果跟朋友自然而然談到相關問題,有位受訪者也不介意,不會刻意迴避,「把它視作生活中的一部分」。


▍   「我信祂存在,但我不需要信任祂」

跟美國受新紀元運動影響、追求「靈性」的年輕一代不同,今次調查的受訪香港年輕人,只有三個相信風水命理、星座、占卜塔羅,其中兩位有靈異經歷。雖然過半受訪者認為「靈性」是「溝通或感知」,是「較高層次的特質」,跟新紀元的靈性觀相近,但認為「溝通」不必是通靈,「感知」不必是預知未來,可以只是「敏銳別人情感」;「較高層次」不必是靈魂,可以只是「智能」。有受訪者認為「靈性」只是「道德觀較完整」、「性情較開朗活潑」,甚至覺得「唔知靈性乜嚟,太深奧或者好難分享」。

至於「信仰」,大部分受訪者都因為家庭緣故接觸過基督教或中國民間宗教,而幾乎所有人都認為信仰是「導人向善」的「精神寄託」,也有四位受訪者認為宗教信仰與理性、科學有衝突。他們大多尊重別人的信仰,但同時不認為自己需要信仰。十位受訪者覺得人生意義在於「自我實現與滿足」,認為人最終只能依靠自己,為自己的生命決定負責,而不是虛無縹緲的神。一位受訪者甚至認為,「我信耶穌存在,但我唔需要信任佢。」他認同耶穌是個良善的人,可以改變人的生命,但並不因此相信祂是上帝。

▍   「如果所有事都如你所願,咁人生就唔好玩了」

雖然研究發現,大部分受訪者都既不「屬靈」,也沒興趣進入「信仰」(neither spiritual nor religious) ,但他們頗關注「人生意義或價值」的問題。七位受訪者重視親友、關係和情感,有受訪者認為「如果一個人無感情嘅話,我覺得係有啲恐怖」。

四位受訪者更認為人生意義在於「成長」,一位受訪者更認為「如果所有事都如你所願,咁人生就唔好玩了。在苦難中學習係好有趣嘅事。〔⋯⋯〕可能最後呢個苦難都伴隨你到死,但至少你有同佢對抗過、反抗過。」值得深思。

策劃這次研究的學傳同工陳保焜Paul在十月的「Emerging Adults青少年牧養研討會」發佈研究報告成果,認為「無宗教嘅朋友未必抗拒談論信仰,只係抗拒人地表面關心,實際只係想你決志。」他又指出「傳福音」不應停在決志一刻,而是陪伴別人成為跟隨耶穌的門徒,是趟屬靈旅程。而「探索人生意義」,可能是個好的切入點,建立關係,開啟對話。

文:JC

編按:陳保焜:《「探索香港無宗教歸屬大學生的信仰觀念及經歷」質性研究報告2023》全文,請見 https://www.hkccc.org/innovation。「無宗教歸屬」包括:無神論、靈性非信仰、純粹沒有興趣三個分類)

Previous
Previous

觀塘伊甸餐廳最後一週營業 分享會總結經歷

Next
Next

香港監察發表香港宗教或信仰自由報告 擔心中共滲透中小學、教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