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舞台劇演員林珍真:每次演一套戲,都是實踐使命
看一齣舞台劇,台上一班演員在說笑、運用精湛演技演繹故事中的起承轉合固然很吸引,但只有一人由頭帶到落尾的獨腳戲,如何一枝獨秀地保持魅力、撐足全場?藝術單位「#一舊飯團」@riceballershk 的創辦人林珍真,曾多次創作及演出女生獨腳戲,自編自導自演,更認定戲劇創作就是她的使命。演出經驗豐富的她,創作靈感總離不開身邊人的故事、對社會現象的回應。她堅持用真實故事為創作起點,透過真誠打動觀眾,盼他們能夠在其作品中反思生命。
小編有幸試過與珍真同台演出,感受到每次排練並非純粹為排戲,而是創作過程中會給予我們內心有個思考的空間。正因如此,小編感覺她好像有種魔力,總能「#用作品說話」,透過對白、肢體語言、舞台效果來挑戰觀眾的思緒。到底她是怎樣開啟戲劇之路的呢?原來跟教會有關係……
▍ 美國留學期間開啟創作之路
珍真是基督徒,從小就很喜歡戲劇,而信仰的價值觀對她創作亦影響深遠。她在美國留學時開始返教會,創作之路正是從那時開始。她憶述留學期間,教會得知她修讀戲劇,便找她創作一套福音劇。此後,她亦越來越多福音劇的創作機會,令她思考戲劇是否神給予的使命。
珍真畢業回港後,投考過不少劇團,但沒有成功;為了分擔家人的經濟壓力,她選擇另找工作,最終當了8年與戲劇完全無關的Marketing工作,期間偶爾才會演獨腳戲;直至2016年,她毅然裸辭,全職投入戲劇界。她的作品沒有打正旗號傳福音,但她仍相信戲劇是她的使命。
▍ 身邊的人和事成創作靈感
除了翻譯作品《#女與兒》,珍真所有作品都是原創,而創作靈感多是來自身邊朋友的故事,帶著「為身邊嘅人做啲嘢」的使命回應他們,「當我見到朋友遇到呢啲事嘅時候,我想同佢哋講啲乜嘢?」對她而言,創作戲劇就是使命式的任務,「每次演一套戲,都是實踐使命。」使命感很強的她在每次創作前亦會問自己:「點解要做呢個show?點解要講呢個故事?點解啲人要入嚟聽?」過了三關後,才會正式進入創作模式。
生活環境亦是珍真創作的取材之一。她認為生活在這個社會裡,所發生的事必然影響到她怎樣看世界和身邊的人和事,但創作時又需要有抽離的時候,避免過份投入,才能看清大家的問題。
珍真坦言,去年作品《#你離開以後》的創作過程是最難忘,靈感源於幾位中學同學相繼移民而萌生,加上創作時要抽離觀察自己對他們的感受,她形容這狀態非常辛苦,「第一身經歷咗啲嘢,同時又要抽離。」她從未試過將這麼多感受和想法帶到觀眾面前,「真真正正將自己擺咗出嚟」;坦誠地分享自己,未必人人能接受,也曾遭人在網上狠批,形容她的演繹太誇張、像港女,但無阻珍真認定這是「為自己做的作品」。
▍ 社會不應只有一種聲音 教會也需要對話和同理心
在投入與抽離之間遊走,珍真形容過程是創作人的困局。因此她偶爾會覺得難以投入團體生活,特別當整個群體都做同一件事,更令她感到不安。她認為人既是群體,又是個體,能互相尊重是最理想的狀態,「唔可以全部人都single-thought on一樣嘢,大家一定要有自己嘅諗法。」當社會環境只剩下一種聲音,是她最不想見到的。
除了獨腳戲之外,珍真偶爾也會創作和演出群戲。珍真坦言社會環境是創作的養份,數年前以宗教改革500週年為藍本的《#馬丁不見了》,是她回港後首次以信仰作啟發起點的創作,也正正回應了社會環境與教會之間的矛盾。當時適逢馬丁路德宗教改革500週年,她看見教會有很多喜慶活動,而教會內的兩代之間卻因社會環境存在分裂;馬丁路德是革命者,教會卻不接納擁有像他有改革精神的人,這種矛盾的狀態,啟發了她的創作。
那一次,珍真沒有參與幕前,而是找來事奉多年的陳恩明牧師與Pat Chu,來比喻教會兩代之間的角力,「其實大家最需要做的,是透過question和discussion發展對話,而不是各有各說。」想事情有建設性,並非製造同溫層,而是大家能文明地對話,對彼此有多份同理心。
▍ 盼演員和觀眾看見自己更多
正因珍真不喜歡單一聲音,她的群戲作品總強調帶出演員的真我,保留他們的獨特性。她去年執導兼有份演出的《#絕望研究所》,就讓一班演員自行創作部份對白,兼即興玩「大風吹」。使用素人作演員,或許沒有爐火純青的演技,卻能將最真實的一面呈現給觀眾,讓人感受到劇場與生活之間的緊密連結。表現真誠、保存劇場裡人與人真實交流的獨特質感,是珍真一直嘗試在作品裡堅守的原則。
在珍真的作品裡,總會帶出一些問題,讓人反思自己生命當刻的狀態。她認為,戲劇的角色不應是用來教化人,而是拋問題衝擊觀眾去思考,讓讀者自行回應問題。《絕望研究所》裡出現多條與人生緊扣的問題,正是她多年來觀察到基督徒會經歷的掙扎,對神、對教會,甚至對自己的疑問。
每次完show後,珍真都期望聽到觀眾的回應,而最想聽到的並非他們稱讚她的演技或舞台效果有多好,而是看完後「諗多咗自己」,或為他們帶來一點安慰,「如果觀眾睇完戲只見到我,係我最唔想嘅狀態,我想佢哋睇完戲係見到自己。」這正是她在劇場的使命和目標。
▍ 藉創作換角度看難過與遺憾留下的傷痕
珍真最近忙於為新劇《#雖然是難過》創作。這是她重演七年前的作品《#11520》,但她加入了新的元素。劇情圍繞四個女生的故事,這些都是真人真事,其中一個是她自己。她另外也會演繹三個朋友的故事:當她們經歷過遺憾後,到底是放下了,或仍耿耿於懷?
珍真憶述度蜜月時愛犬因急病離世,在牠臨終前,只能透過視像對牠說最後的話;通話結束後5分鐘,牠便去世了。她感受到愛犬是撐到見她最後一面才離開,在牠離世後半年間,她為到過去因籌備婚禮等事太忙碌,沒有好好陪伴牠而感到悔疚;為了讓牠的離開有價值,便萌生創作此劇的概念。
珍真表示經過這七年,對於難過和遺憾的看法亦有所不同。她稱《11520》只是表達了故事主人翁的難過,而今次的《雖然是難過》則會展現出她們的「現在」,經歷過去的傷痕後,她們過得怎樣。她認為這劇特別適合人生經歷過許多傷痕的人,會更明白那些「無言的難過」,亦盼能帶給人安慰。
珍真期望日後能以聖經故事為藍本創作舞台劇,她深信,每一次創作都是神開啟的門,有些東西想她去達成,而她亦以此心態看待每個作品。
文:MM7
(部份相片由受訪者提供;《你離開以後》劇照:Credit to Thomson H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