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子:混沌的灰
或許是太多荷里活英雄片洗刷過我們的腦袋,觀眾的視角都被調校得愛把人物歸類,要麼黑要麼白,因為我們多年來習慣了非黑即白的世界觀,為英雄造神,將惡人審判。關於一宗少年謀殺案的《混沌少年時》(Adolescence),四集一鏡到底,不加剪接,每集劇情簡單卻鋪陳出極為複雜的世界,而電影中每個人也是如此立體,平凡如校園裡冷漠地路過的小孩子,也接近真實得令人毛骨悚然。
跟隨著角色的步伐,觀眾彷彿也成為陪審團,整理人物角色對白中透露的蛛絲馬跡,梳理出兇殺案的動機與來龍去脈。由警察上門拘捕13歲的主角,探長到學校搜證期間發現校園內一切隱性的暴力,然後心理學家與Jamie一場觸碰其內心脆弱處的對話,最後家人面對鄰里的無情冷眼⋯⋯故事就停在這處了。一宗凶殺案,犯人的下場理應是重點,但編劇卻將結局安排在主角Jamie上庭受審之前,沒有讓你知道主角的結局如何。制度不可能還原真相,只能針對事件的一部份作出審判,就如Jamie在庭上僅是就其殺人一事受審,但是事情的起因呢?欺凌問題、社會風氣、家庭教育等種種原因也是悲劇的種子,又有誰會因此受到審判?因此制度下主角的下場,在這部劇集中顯得毫不重要,更重要的是,我們有沒有在為人物善惡下定論之前,先全盤了解並理解事情的始末。也許了解過後便發現,即使是戲中的加害者、受害者和旁觀者,誰都沒有絕對的善惡之分。
編劇是帶著同理心來描寫每個角色,他們看似可惡,但是都有其值得可憐的地方。同理心豈不就是我們所缺乏的?在凡事極端化的網絡世界,要審判事情很容易,有時我們忘了某些語言就像刀子,能夠隔著屏幕刺穿某些人的內心,但可能因為流量,也可能為了成為主流的一部份,我們就先把同理心擱在一旁。在一個難分真假的世界,人們急於批判,不懂同理,就像我們在看戲的時候,總會急著要知道誰是忠奸好歹,忘了在現實世界中,很多人都游走於黑白之間,活於灰濛濛的一片混沌之中。
(原載於作者I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