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立人:騎驢仔的主(路十九28-40)

教會傳統的棕枝主日標誌著聖週的開始。聖週是紀念耶穌基督生命中在耶穌的最後一個星期,包括他的受苦、被釘十字架、死亡和復活。四卷福音書對耶穌進入耶路撒冷有些不同的描述。有趣的是,路加福音並未提及用樹枝迎接耶穌,而今年的三代經課是取自路加福音。相反,四卷福音書都記錄了耶穌騎著驢仔入城。用騎驢仔的耶穌更貼切今日講道。

除了今日引用的這段聖經外,福音書沒有其他有關耶穌騎驢仔的紀錄。那麼,耶穌騎著驢仔是因為他受了傷,不方便走路還是騎驢仔是一個符號?

路加福音沒有解釋,但馬太福音直接引用了撒迦尼亞書九9解釋,「錫安哪,應當大大喜樂;耶路撒冷啊,應當歡呼。看哪,你的王來到你這裏!他是公義的,並且施行拯救,謙和地騎著驢,騎著小驢,驢的駒子。」騎驢仔是一個符號,表達猶太人期待的王出現了,拯救即將臨到,因此,猶太人要歡喜。然而,耶穌騎驢仔的符號不是當刻的人能聯想到上主的臨在(事實上,耶穌不是唯一騎驢仔進城者)。約翰福音十二16也說了,「門徒當初不明白這些事,等到耶穌得了榮耀後才想起這些話是指他寫的。」

驢仔是當時的人較可負擔的運輸工具,代表平民的生活方式。相對地,馬象徵財富、權力和軍事力量。騎馬和騎驢仔代表不同身份和地位。所以,國王和將軍是騎馬,而非驢仔。用現代觀念來看,駕Benz 與馬來西亞的Proton 代表不同社會階層。那麼,騎驢仔的耶穌要表達甚麼呢?第一,耶穌不是以軍事力量彰顯自己是王的身份。第二,耶穌與平民同行,表達對平民的肯定。第三,選擇驢仔也是出於策略考慮,避免將自己成為焦點。

以上對耶穌騎驢仔符號的解釋關鍵在於耶穌是否意識他的行動。按路加福音記錄,第一,耶穌主動選擇騎驢仔,並指派兩個門徒去找這驢仔。第二,這不是隨便一隻驢仔,而是從未被騎過的。按猶太人文化,未曾被用於一般工作的動物具有神聖之意,即分別出來。第三,驢仔的主人願意配合被耶穌徵用。這一切都都顯示出耶穌是有意識地選擇騎驢仔。騎驢仔的耶穌要向我們發出一個重要訊息,公義的主和拯救我們的主不是以象徵權力和威武的騎馬形象出現,卻是以象徵平民百姓和謙和的騎驢仔形象示人。但問題是:

第一,這樣一位看似沒有能力的耶穌可以拯救嗎?可以實踐公義嗎?騎馬與騎驢仔在戰爭的角色分別在於前者有利適用於前線戰場,不會是驢仔,因其行動緩慢。騎驢仔的耶穌是要告訴我們,公義不是在戰場實現、拯救不是透過武力達成。和平並非拿起武力,而是放下武力。這超出我們的想像,但這是我們的主的方法。當有面對軍事暴力的緬甸基督徒選擇用武力回應時,我沒有批評他們的行動,反而要思考如何締造和平的環境,讓他們可以不訴諸武力,解決問題。

第二,這樣謙和的王可以讓人認出祂嗎?又或耶穌是否希望人知道他的王的身份?耶穌並非不願人認出他是王。否則,他會認同法利賽人的指責。相反,他回應法利賽人,「我告訴你們,若是這些人閉口不說,石頭也要呼叫起來。」(路十九40)真正問題是:我們能否認出這位不起眼、沒有權力、並在平民百姓當中生活的王嗎?經歷過耶穌復活的我們會自信地說,我們會認出耶穌。但在何時,我們曾經質疑主,說,「你在嗎?」又在何時,我們曾懷疑被判刑的主是否能踐行公義?

棕枝主日不是只向我們說,耶穌是主,更重要,他是一位騎驢仔的主。他選擇以平凡的形象示人,不依靠武力,但卻委身公義。隨著聖週的受難日的臨近,他向我們展示,拯救我們的是那受苦和受死的主,也只有受苦和受死的主能拯救。這是令人難明白和難接受的福音。

(原載作者網誌)

Previous
Previous

Willis Wu:談一談Gen Alpha

Next
Next

葉子:混沌的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