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海亞:加拿大移民新手村的「聯合國」崇拜

在多倫多生活了接近兩年,我每天都感受著這個城市眾所周知的刻板印象:骯髒的街道 、麻煩的起居、混亂邪惡的TTC(多倫多公共交通機構),以及朝不保夕的日子。然而,身為正敎徒,這個北美大都會反而給了我不同於香港的教會生活。

首先,多倫多周圍都林立了各式各樣,宏偉秀麗的聖堂。相比委曲於石屎森林、高樓大廈裏的小堂會,這刷新了我對禮儀空間的印象。而在北美的正教會,亦會活化本屬於其他宗教團體的建築物,加以裝修,並祝聖為新的教堂,宣揚基督的福音。例如座落於多倫多市中心的基督救世主座堂(Christ the Saviour Cathedral)及聖三一堂(Holy Trinity Russian Orthodox Church),分別由古舊的聖公會教堂及猶太會堂改建而成。保留這些城市記憶之餘,恆常的聖事和禮儀,亦為社區帶來源源不絕的祝福,極之殊勝。

相比香港九成多的華人,多倫多的人口結構更加擔當得起國際大都會的美譽!每個主日,每間聖堂都會成為小型的聯合國。巴爾幹、東歐、高加索、中東、巴勒斯坦、甚至乎本地歸正的基督徒,儘管語言不通,惟都共拜一主,同領一杯,合而為一。雖則正教沒有新教那種團契和小組,但大多數教友都樂意在禮儀後留在聖堂,在茶點時間噓寒問暖,或舉辦迷你城市論壇,或有熱心教友與眾人分享家鄉的味道。所以多倫多的星期日,對我而言總是充實。

多倫多這個國際大都會,對我而言也是增廣見聞的地方。有時,俄國域外正教會(Russian Orthodox Church Outside of Russia)會安排充滿神跡奇事的聖像畫,例如夏威夷伊維龍聖母像(Hawaiian Iveron Icon),及見證俄羅斯歷史變遷的庫爾斯克聖母像(Kursk Root Icon)巡遊多倫多的各間聖堂。而我總會在弟兄姊妹口中聽聞不少有關聖像畫的見證。此外,塞爾維亞的新任宗主敎波爾菲里耶(Porfirije, Serbian Patriarch)來多倫多與眾多主教舉行聖禮,我也能親歷盛會。這些事情,以往只會在網絡上看到的,我都可以在多倫多親眼見證,實在榮幸。

雖然,我現在仍在多倫多掙扎求存,但相比於香港,我在這裡找到了更大的正教群體,得到更多弟兄姊妹屬靈上的支持。而我又想,現在的掙扎正正就提醒了我,基督徒應視現世為客旅,把握機會去成聖。而我所認識,同樣朝不保夕的年輕弟兄反而覺得:「沒有這些聖堂恆常舉辦聖禮儀,多倫多這個罪惡都市,早就該要沉淪了!」

題外話,普世聖公宗第一位女牧師,受中華聖公會港粵教區(後稱華南教區)會督何明華主教按立的香港人李添嬡博士(1907 - 1992),在多倫多的北約克(North York)終老長眠。巧合的是,該地現今正是年輕香港新移民稱之為「新手村」的熱門落腳點。或者,替身使者真會互相吸引?

墓碑地址:
Section 11
York Cemetery and Funeral Centre
160 Beecroft Rd
North York ON M2N 1W7

(標題為編者所擬,圖為作者提供)

(4月7日修訂李添嬡按立資料)

Previous
Previous

自由辯:比起白衫導遊有幾無能 我哋更應關心自己嘅下一代

Next
Next

曾偉延:神點樣睇SEN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