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兆樑:期望詩歌啱音,就會落入敬拜爭論?
記得某一年,我跟幾位幾位資深填詞人(凌東成弟兄、甄燕鳴老師、朱浩廉傳道)交流,得到莫大鼓勵。回想在自己青年時代,因著這些「流行」的作品瑯瑯上口(做到這點,不單只靠內容充實,也真的不只是啱音),其影響(對當時的我)往往比教會崇拜常唱的傳統詩歌為甚。
以上所講,只是個人經歷與感受,並沒存在「甚麼才是最好的歌」的爭論。今日不少教會敬拜主領,在崇拜選歌時是各取所需。雖說百花齊放是好,但也猶如一家人同桌吃飯,各自點選所喜歡的。這才讓我更著緊教會的敬拜事工,是否有合宜的統籌。
回到2018年,一次跟建道「敬拜讚美課程」學員一起敬拜的場景。當時看到這麼多年青人在學習、敬拜,一方面是欣喜,另一方面也想到,儘管大家上課時如何享受敬拜,教會才是長遠事奉的場所。當時我了解很多學員是因有感教會「不足」而去學習,可惜學有所成之後在教會卻是一籌莫展。作為音樂事奉者,對其中的質素必然有所要求,想回教會「大展拳腳」竟顯得格格不入(有時甚至被誤為驕傲);填詞界的前輩跟我分享:寫歌都是想讓大家可以「用母語來敬拜」,沒有破舊立新的意圖。
有時我怕我們「必須悍衛某些美好的事」,便聽不懂別人也有不習慣、不適感;而為免爭論最終大家都選擇噤聲。害怕爭論,或許才令敬拜落入更大的爭論呢。
我自己也是填詞人,最近藉編輯《歌書2.0》,想對我的譯詞作品以及「在崇拜中要選用甚麼歌」作出整理。這是我對敬拜事工的一點心意,不是要孤芳自賞。或者因為「職業病」,當聽到陌生的作品有太多唔啱音,我會有「唱不下去」的感覺;同樣,若歌詞言之無物,或不明所以,也會影響我的敬拜。
我承認:我還須更多學習「敬拜的心」,但謀求改善,原也是希望我們的敬拜更好,更討神的喜悅。創作一首更合時代需要的歌,啱音或是其他準則,依舊是我認為不可或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