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凱玲:啱音並非評審詩歌唯一標準
關於有些詩歌音詞不協,這個議題其實已討論多時,有很多聖樂前輩和敬拜學者都提過很多合乎神學和處境性的分析和建議。
簡單而論,評論敬拜音樂和藝術,從來都不應只用單一標準和方式。特別是以傳意(對象是人)和敬拜(對象是神)為目的的音樂和藝術表達,更需要考慮敬拜目標以及受眾文化和場景。
敬拜音樂藝術本身的對象是神,神不會聽不明白人所唱的,因此詩歌能否幫助人「心靈誠實」敬拜,才更值得關注。詩歌要有真理基礎,又要幫助人口唱心和,後者就需要考慮會眾語言和文化、音樂風格和使用場景。
古典聖詩在音樂結構、聲樂唱法、文學形式(如押韻、詩體)等,本來就跟流行詩歌不一樣,因此不應作過份的比較。對於有古典音樂背景或聽慣聖詩的人來說,有些字唔啱廣東音,基本上不會成為理解的障礙。反而,為要每個字啱音而犧牲韻律和文字表達,會令他們感到奇怪和格格不入。而且,很多時候聖詩都是看著歌詞唱或聽(精闢的歌詞需要深思和咀嚼),不是單靠聽覺理解,所以不會引起誤會。
流行詩歌相對來說,較著重情感表達,言語較淺白和通俗,表達性較高,自然對廣東話音準需求亦較高,因為要「流行」必須一聽就明。
因此,追求歌詞啱音很好,但過份高舉並以此為唯一評審標準,缺乏藝術分析和處境等考量,不單容易帶來敬拜之爭,更難以體現天國的多元與共融。
(題為編者所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