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man to Amen 學神X神學:終結:弟兄,你邊間教會㗎(恥笑音詞不協)

最近在某平台上聽到有粵語敬拜領袖分享粵語詩歌的歷史,但內容較為零碎,未能深入探討。因此,小牧嘗試簡略整合華語詩歌歷史,特別是粵語詩歌的發展部分,希望能夠提供更完整的基礎,讓大家可以進一步討論和交流。

粵語(香港)詩歌的發展是一段歷史與文化交錯的旅程,既反映了教會在不同時代的適應與轉變,也見證了信徒如何在語言變遷中堅守敬拜的核心。

▍ 華語聖詩基石《普天頌讚》

1936年,由廣學會出版的《普天頌讚》可說是華語基督教詩歌歷史上的一個里程碑。這本詩集的誕生,全靠李寶誠和劉廷芳主導,聯合各公會(主要是英語差會)編製一部跨宗派使用的聖詩集,最終促成了《普天頌讚》的出版。這本詩集不僅合一了當時中國教會的敬拜詩歌,也為華語敬拜奠定了基礎。

然而,隨著1949年政局變遷,許多基督教機構南遷香港。當時,香港作為英屬殖民地,教會內普遍使用英語和華語雙語敬拜。早期香港教會主要以文言文、官話(普通話前身)唱詩,並使用《普天頌讚》和《聖詩》(Hymns of Universal Praise,英華雙語版本)作為主要的敬拜詩歌集。

▍ 粵語崇拜興起與挑戰

時至1960-70年代,隨著本地粵語信徒增加,粵語崇拜成為主流,許多教會開始用粵語唱官話詩歌。然而,由於傳統官話詩歌的旋律與粵語音韻不完全匹配,導致不少詩歌在粵語敬拜時顯得生硬。雖然旋律優美,但因為歌詞原為官話,粵語唱頌時出現音節不合,例如將「主」唱了「豬」,甚至成為笑柄到現在。

直到1980年代,隨著《中英聯合聲明》簽訂,香港人的本土意識逐漸增強,也影響了教會的敬拜文化。教會開始意識到粵語詩歌的需求,思考如何讓粵語信徒更自然地敬拜。因此,教會內部推動「粵音更新運動」,希望讓粵語信徒能夠更自然地敬拜。

當時,聖公會和信義宗等宗派帶頭修訂傳統詩歌,使其更符合粵語語感。例如:香港聖公會 推出《新普天頌讚》,調整部分詩歌的用詞,使其更適合粵語頌唱;信義宗則修訂《頌主聖詩》,並推出《頌主新詩》,90年代初禮賢會也推出《頌主詩歌》等,嘗試減少「官話唱粵語」的生硬感。

同一時期,基督教音樂發展也進入新階段。1983年,香港基督徒音樂事工協會(ACM)成立,出版《齊唱新歌》系列,推動現代粵語敬拜詩歌,標誌著香港本地敬拜音樂的開始。

(留言補充資料:凌東成主力做翻譯《讚之歌》,因受英語敬拜運動的啟發,而成為重要的經典,並提供了流行詩歌華語化的基礎。)

在香港主權移交後,及部分香港人回流,粵語詩歌創作開始減少,教會轉向使用普英雙語的讚美之泉,或自行翻譯外語敬拜詩歌,例如:《Above All》(超越一切)、《Here I Am to Worship》(真心真意敬拜)等等。

縱然這時期,角聲使團(The Heralders)和團契遊樂園(Music2000 Playground Ministry)仍然致力於粵語詩歌創作,但相較於80年代的「粵音更新運動」,影響力已經減弱。

在2000年代,受基督徒香港藝人影響,流行基督教詩歌開始進入免費電視。例如:鄭秀文《上帝早已預備》、謝安琪、Eternity Girls《回家》等。而這些歌曲主要屬於 CCM(當代基督教音樂),用於靈修或宣教,與傳統敬拜詩歌略有不同。

到近期,隨著香港社會運動的興起,粵語詩歌創作再次復興。許多年輕基督徒希望透過敬拜回應時代,帶動新一波本土粵語詩歌樂團及創作的興起,例如:玻璃海、Milk & Honey、原始和聲等等。而這些新興敬拜團體的詩歌風格與內容,更貼近年輕信徒的處境與心聲。

最後,無論時代如何變遷,語言如何轉變,敬拜的核心始終如一,就是讓信徒以自己的語言,以心靈誠實敬拜主。

故此,從《普天頌讚》的華語詩歌,到「粵音更新運動」,再到近年的本土粵語創作,這條敬拜之路反映了信徒對信仰的堅持,也見證了上帝在香港教會和詩歌敬拜的歷史洪流中的帶領。

願我們繼續用我們的語言,讚美上帝,傳揚主耶穌基督的名!阿們!

(原載於作者FB專頁:A man to Amen 學神X神學)

(編按:原文於3月13日刊登,作者此後作出修訂,此為3月14日更新版本)

Previous
Previous

潘凱玲:啱音並非評審詩歌唯一標準

Next
Next

周子恩:想和做2025——從Brian 夫婦炎上事件談生涯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