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福增:中大校徽有咩意思?
中大對校徽、校色及校訓最早的說明,刊於1964年6月卷1期1的《中文大學校刊》,相信是大學最早及較全面的解說。
根據此文,明確指出大學的校徽以「凰」為中心。鳳是「南方的鳥」,生於東方君子之國,代表「高貴、美麗、文雅、仁慈、自由、禮義、忠信、貞節,威武⋯⋯」,其出現,「就是天下安寧的跡象」。鳳與凰並稱,雄鳳雌凰,是「仁鳥」的象徵。
文中特別引述孔子在《論語.微子篇》的嘆息:「凰兮,鳳兮,何德之衰」,就是說,「鳳凰的罕見,古人都歸咎於德衰和失政的身上」。最後文末指出,大學以凰作校徽的願景:
「自漢以來,關於鳳的記載,是愈來愈少了,是不是因為人心澆漓,末世德衰的原因,所以仁義的鳳,不屑降臨人間呢。我們希望,以凰作為校徽的中文大學,能夠培養一大群有學問有操守的人士,靠著他們的努力,使國家趨於富強,天下復臻太平,人民都能安居樂業。那時,說不定,那些久已絕跡人間的凰,會聯群結隊,重演一次『鳳凰來儀』的盛事。」
關於以「紫」和「金」作大學校色,文中引述了大學校徽校袍設計委員會成員楊乃舜(翻查資料,楊氏時為聯合書院校務長,1970年任中大副校務主任,後升為主任,即現稱教務長)的解釋:「紫色歷來都給東西兩方看作是王者之色,它表示著虔誠和忠實。金色予人以濃厚的追求學術氣氛和燦爛前途的感覺,它也象徵著毅力,意志和決心。」
至於校訓「博文約禮」,原來是由新亞書院建議。「博文約禮」出自《論語》,是顏淵稱許孔子的教法。據其釋義:「文者,一切知識學問,載於典籍,見於自然及人事者皆屬之。」含括了古至天文地理,今至人文學科社會學科自然學科。至於禮,即包括「一切人生行為,私人之道德修養,家庭社會之秩序節文,國家政府之憲章制度」。「關於知識學問之探究範圍,務求廣大,是謂博文。而探究知識學問之最後歸宿,必求其有所應用與實踐,是謂約禮。」中文大學以「博文約禮」為校訓,即「以崇揚中國傳統文化匯通世界共同潮流為主旨,並以道德與智識並重,學理與實用齊軌」。
《校刊》對校徽、校色及校訓的釋義,有助吾等中大人明白創校先賢對大學底祈願。在翻查資料時,見到1993年秋冬號《校刊》以是年開放日的相片作封面。相中的中大學生,拿著「銳變中的火鳳凰」橫幅。相信反映其對校徽的「凰」所作的聯想。「火浴凰凰」,象徵烈火後的重生,在在需要不屈的毅力與意志,歷經磨練,仍不忘初心。此時此刻,重讀舊文,不禁問,凰兮凰兮,也許在祈盼其「來儀」之先,需要經歷浴火洗禮後,始得涅槃重生?
(關於「金紫錯彩」方面,文章未見解說。)
#低聲轉載
文:邢福增(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