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閱讀日:那些帶來鼓勵和啟發的信仰好書
想睇書,但唔知睇咩書好?今天是4月23日世界閱讀日,我們邀請了低聲道的友好作者分享好書,以下好書曾為他們帶來鼓勵和啟發。
▍Andrew推介:《當好人遇上壞事》
以往當一個人遇到不幸的事,不少基督徒都會想盡辦法辯解:「上帝有其旨意」、「這事能夠榮耀神」、「萬事互相效力」(宜家我哋未明啫)或「可能是上帝的審判」等等。很多時候,我們無法證實這些說法的真確性,相反,有時會感到這些答案公式化,甚至「難聽過粗口」。如果你也感到不滿足,不妨一讀這本書——《當好人遇上壞事》。
作者哈洛德.庫希納是一位猶太拉比,在社區牧養見盡人間不幸,直至兒子得了絕症,觸發他將心中拷問整理成書出版,所以書中的觀點不單是理性思考分析,更是有血有肉的掙扎與反思。
作者用了大量篇章及例證去說明一個貫徹全書的重點,就是「無風也會起浪」,即是有些事情發生,可能根本沒有特別原因;與其合理化一件不幸的遭遇,不如嘗試往另一邊想,很多事情會隨機發生,意外就是意外,基本上整個世界就是自然地運作,上帝絕少太多干預。例如作者提及地心引力是神蹟,讓人安然生活;但同樣因為引力,人在高處墮下就會有傷亡。
前年家父在睡夢中突然離世,成為我人生一大缺口,直到看畢此書,彷彿從一種莫名的悲痛慢慢走出來,希望這書也能成為你的力量。
﹋﹋﹋﹋﹋﹋﹋﹋﹋﹋﹋﹋﹋
▍Willis Wu推介:《香港漁民教會》
時光倒流七十年,漁民就是香港一個顯著的邊緣群體。他們以船為家而少與陸上人接觸;子承父業而對知識功名不甚重視。當基督徒強調耶穌心繫社會上的邊緣群體,自然有傳教士著意漁民的福傳工作。
彭淑敏博士的《香港漁民教會》,以香港十三間漁民教會為研究對象。她訪問了這些教會的牧者和信徒,為這一個發展百年而逐漸為人淡忘的福傳事工留下記號,也在訪問的過程上歸納出這個沒落族群的信仰特色。
相對安逸於市區生活的基督徒,漁民信徒在生活上時常經歷真正的「風浪」,每次出海前的禱告對他們來説就是生命的全然交託。同是漁民教會出身的受訪者石志堅牧師形容他們「信心單純,不但尊重傳道人,而且對信仰保持聖潔、敬虔的心態。」
不過隨著香港城市發展上的轉型,香港漁民數量大幅下跌,漁民基督徒的下一代亦不再以漁民自居。前人的信仰經驗隨著新一代的轉型難以繼續承傳,漁民教會亦因應不同需要,轉變其牧養策略,甚至牧養群體從漁民後代擴闊至更多不同背景的人士。
面對今天世局的急促變化,漁民群體的沒落、漁民教會的轉型,又能夠為人帶來甚麼啟示呢?
@fa_willis
﹋﹋﹋﹋﹋﹋﹋﹋﹋﹋﹋﹋﹋
▍Parnell@圍爐取經推介:《傷痛紀事:與失去共存的日子,在終末期盼之下》
為了能夠分享信仰,我們總在嘗試將艱澀的屬靈話語「翻譯」成為人類易懂的文字,許多牧者和神學人都在這方面不遺餘力,作者鄧紹光大概是其中一位很多人認識的榜樣。
最近跟書友談起他這本書,在字裡行間看到他用個人角度去道出自己的生命歷程,在談述想法的過程當中梳理自己的傷感、對上帝的盼望;我們都說,這本書的上半部份是一封集合傷痛、愛情、信仰等人生經歷寫出來的情書,溢露的感情平實但意重。
他說自己才情不及所以沒當詩人,可是這本出自一個神學人的情書,成為了我們在以文字表達信仰和情感很好的榜樣啊。
@wailochuig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