殉道聖人,為何幸福?

「死喎,點解都幸福?點解要追求?」天主教香港教區輔理主教夏志誠早前在浸會大學的「宗教、哲學及倫理月」講座中談到殉道的問題,他指出殉道不只有為信仰的,有人會為良心、為理想殉道,這些人的選擇都在衝擊一般人對幸福的價值,因為一般人追求的不外乎健康、快樂、財富,認為擁有美食、友誼、家庭等就是美滿人生,而死亡卻意味失去這一切。

夏志誠指出,價值觀就是事物的優次,驅使我們選擇這放棄那,其實都是想作比較好的選擇。他指人生是不斷選擇的過程,而歸根究底每個人生命中總有一個「基本的選擇」,一個終生為之奮鬥的目標,影響著他其他所有的選擇。他希望大家問自己:我的基本選擇是甚麼?我有沒有選擇呢?還是我是被安排的?至於殉道者的選擇,明顯就是選擇天主大於自己的生命,因為他們相信天主是終極的善,置於其他所有事物之上。

他列舉多名殉道者的例子,其中聖依納爵安提約基曾說:殉道是對信仰真理所作的至高見證。他當時即將要赴羅馬的鬥獸場,卻請大家不要嘗試救他,認為藉著猛獸他能到達天主那裡,其書信更指:「世界的快樂與世俗的權位,於我毫無益處,對我來說,為基督而死,勝過統治大地。」夏志誠指出,這位殉道者看的是自己因愛耶穌而死,而不是因獅子咬他而死,看似不合理和狂熱,但其實生命中的決定在理性中也有感性。

另一例子是波蘭的聖國柏神父,在第二戰世界大戰時被關進奧斯威辛集中營,有一天指揮官下令挑10人入禁閉室餓死,以恫嚇企圖逃跑者,一名被挑中囚犯哀求道:我還有妻兒。神父聽到便主動提出代替他,其間每日為其他人舉行彌撒,直至體力不支。兩周後只有他還活著,衛兵便對他注射毒藥,他從容地舉起左臂接受。夏志誠指他不是直接為信仰而死,卻是因為憐憫他人,「愛主一定愛人,不會只停留在愛主。」

印度的真福華達麗修女在1995年殉道,她一直在社會正義問題上直言不諱維護弱小,卻被一些地主認為她協助窮人的工作是冒犯他們,結果她在公共巴士被人持刀殺害,身上有40處重傷。夏志誠指出,修女是為了維護人的尊嚴,為了被邊緣、被漠視的人而死。他強調,愛天主不只是祈禱、參加禮儀,而是影響生活,因為每個人都是天主的子女,愛天主的話無可能不愛其他人,所以殉道者同時會覺得,愛其他人是幸福。

「很多時候,基督徒被迫害是因為對天主的信仰,激勵他去捍衛正義、真理、和平,以及人的尊嚴。」夏志誠指出,當中涉及的不只是個人的幸福,這些殉道者不只為個人的信仰,而是為了維護整個群體、對生命的肯定、對貧窮人的關愛。

文:LikHang

Next
Next

學童保健報告:八成中學生每天看電子屏幕娛樂逾兩小時 醫生指影響精神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