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麻雀日・樹麻雀曾被「打」?
今日係春分,你朝早起身有冇畀雀仔聲叫醒?每年3月20日又係「世界麻雀日」。話說原來我哋見慣嘅麻雀係「樹麻雀」,另外仲有「山麻雀」同埋「家麻雀」兩種。顧名思義,山麻雀就住喺山上、田間,至於廣泛分佈全球各地的家麻雀,就被認為係遷徙途中迷路而流落異地的「迷鳥」,甚至係「外來物種」。
▍ 適應城市佈局的樹麻雀
根據香港觀鳥會《全港麻雀普查2024》,現時香港的樹麻雀約有22萬隻,雖然近來七年數量都穩定,然而比起2016年第一次普查的30萬,少了一截。觀鳥會指,舊區重建、建設摩天大廈,或會減少樹麻雀的生存空間,令牠們數量下降,惟須更長的統計,才能有進一步的推論。
樹麻雀適應城市的能力很強,觀鳥會發現,記錄的79個鳥巢有三分一是建在排水或排氣口,植被、大廈外牆、冷氣機、屋簷的數量就差不多。最多麻雀居於住宅區,之後才是鄉村、康樂及休憇區。十八區中,屯門數到最多麻雀,其次是沙田、深水埗。
樹麻雀多數選擇排水、排氣口,而山麻雀則喜歡在洞穴築巢。或是樹洞、其他鳥遺下的巢穴,甚至是電線稈的孔洞,都可以成為牠們的居所。
▍ 曾經被「打」的樹麻雀
樹麻雀社交性很高,在香港街頭跳來跳去,但原來牠們曾有一段被「打」的歷史。1957年1月18日,大躍進時期,教育部副部長周建人發表《雀是害鳥無須懷疑》一文,認為麻雀食穀,影響農業收成,所以與老鼠、蒼蠅、蚊子並列「四害」,開展「除四害運動」,其中一環便是「打麻雀」。
1958年4月20日,《人民日報》一篇報導就以「人民首都不容麻雀生存——三百萬人總動員第一天殲滅八萬三」為標題,指北京有槍手射殺麻雀,也有民眾誘引麻雀到落了毒的水池,當有些麻雀逃到波蘭大使館,就有民眾包圍使館兩日兩夜,敲鑼打鼓要求他們交出麻雀。
據Stephen Moss在《鳥類創世紀:神話、餐桌到政治,改變世界的關鍵物種》(Ten Birds that Changed the World)〈樹麻雀〉一章所說,至少有過億隻麻雀被殺。翌年,農作物失收,舉國饑荒,至年底毛澤東宣布打麻雀運動結束,第四害由麻雀改為臭蟲(蟑螂)。幾年後,中國要從蘇聯進口二十五萬隻樹麻雀,彌補國內被殺的同類。
▍ 被視為「外來物種」的家麻雀
原產於歐洲的家麻雀,現已廣泛分佈全球,曾吞食北美大量穀物,被稱為「外來入侵物種」。家麻雀在台灣、香港都不常見,被認為是迷途或誤搭輪船而來的「迷鳥」。當台灣屏東縣去年有民眾發現家麻雀成群繁殖,經野鳥學會確認後,就通報農業處,捉鳥以及移除鳥巢。
中華鳥會秘書長呂翊維當時曾向中央通訊社記者說,本土樹麻雀已經要與白尾八哥等外來物種爭食,一旦家麻雀擴散成更大族群,會令樹麻雀更難生存。
文:J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