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在野》作者基斯:懷疑人生就走上山

你有幾耐無抬頭望吓個天啲雲點樣飄流、散溢?又有幾耐無踩過有泥嘅土地?在中學教生物科的基斯一直希望修補城市人跟自然斷裂的關係,最近更將十年行山的歷程整理成《神在野:香港山野靈思之旅》一書,回顧上帝怎樣在山上和她講說話。


▍    「生物科無生物係最大嘅騙局」

任教生物科的基斯說,如果只有教科書,那就是只有死物(書是死物),而「生物科無生物係最大嘅騙局」。所以她教的課,一定要有實物,也很重視師生互動,不時會展示一些標本、羽毛、樹葉,甚至是她收藏的化石。

基斯指出,根據生物科的指引,教完「生態」是需要講保育的,但「咁教好悶」,所以她會一邊教生態一邊講保育,而且會用實例解釋。譬如有個實驗,將貝殼放落酸,殼會溶,釋出氣體能吹脹一個氣球。實驗本來只是分析哪些貝殼(例如螺、青口)較硬,要較長時間才融化。但角度稍為一轉,就可以講到海洋酸化的問題,愈易融的貝殻,「其實就係愈脆弱」。

又有一次,基斯將瑞典6日行山、5夜露營時遇見北極狐的經歷,帶回中學教室。學生見到她帶來的北極狐公仔,都好興奮、好想摸。但當她提問,「點解要保育北極狐,而唔係其他動物?」學生的答案可愛:「得意囉!」、「Miss鍾意囉!」這時她才解話,指出北極狐的可愛長相固然能吸引人關注生態保育,但希望學生別以為牠是特別重要的「生態明星」,而能看到牠與周邊環境唇亡齒寒的關係。

最近,基斯更在學校牆邊設置了一個「生態花園」(eco-garden),讓學生可以經歷修剪、收成的種植過程,「種嚟自己食返」,種得好才有得食。花園有水耕、土耕兩種㮔植法,植物種類有香草、羅勒、迷迭香這些香料類,有貓鬚草、魚腥草的中藥類,也有瓜果、檸檬樹、蕃茄。她說,學生覺得自己「有份種」,品嚐時也格外開心。

▍    懷疑人生時走了上山

生物科有規定要做郊野考察,通常不是去長洲就是去川龍,但基斯希望學生可以在自然教育中心或郊野學園過夜,感受夜晚田野的風貌。她也在學校籌辦「生態行山」(eco-hiker),想學生重建跟自然的關係,而「佢地嚟得嘅都好鍾意」。

教學別出心裁的基斯,原來讀書時從未想過要當老師,甚至曾經一度彷徨,懷疑人生。早在中四,基斯有次跟家人到西貢海下灣郊遊,遇見一隻蟹就呆看了半小時,自此與生態結緣。在大學讀環境生命科學時,她更說「應承上帝要立志保護地球」。可是,當她發現,同學個個獨當一面,惟獨自己沒有特別技能,畢業後曾失落得「瞓喺度啲眼淚就流出嚟,諗返轉頭可能都幾嚴重」。

最失落時,基斯覺得與其鬱在家中,不如試著行山。一步步行,走過一座座山,當她發現自己原來做到,「就揾返啲自信」。她形容自己由細到大「無乜經歷過失敗」,才會這樣迷失。《神在野》有篇文章講到,她有次沿玉桂山海岸線「綑邊」,有個位要下降卻找不到落腳點,一度「棘」住進退不下,心跳加速。書中說:「原來自己看似大膽,但只是在自己熟悉的事上有信心,一遇到難關還是軟弱不已。」但通過這些考驗,卻會找到生命成長的契機。

行山一段年日,基斯發現自己破碎的心靈慢慢治癒,例如「上帝帶我去咁靚嘅地方」,有時抱樹、摸樹的觸感又叫她心安。她從來沒想過,行山、環保、生態、信仰可以結合成一本書,甚至一條上帝想她走的路。

▍    不少非信徒的生態覺醒比基督徒更強

基斯直言,《神在野》是向基督教界的「曠野呼聲」,希望喚醒信徒對生態保育的關懷。她認為,上帝要人「做大自然的管家」,不是讓受造物任人魚肉,而是想人愛護、守護牠們。即使是新天新地,也不只是個人靈魂得救,而是「萬物都等候救贖」。

令她更慚愧的是,不相信基督教的人,反而有時有更強的生態覺醒,「做得好過你」。基斯認為教會應該是時代的先知,當城市將人與土地隔絕,我們豈能忘記對受造世界的關懷,對近在眼前的災難視若無睹?更何況,地球受的難,是與你與我的生活方式有關?

文:Jon





Previous
Previous

區家麟過去點寫信仰?由亞美尼亞基督徒到香港某大和尚

Next
Next

敬拜團隊於書展busking唱詩歌 盼直接接觸公眾吸引看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