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公民社會在消失、社會環境像叫人不要思考,為何還要思考公共神學?

曾在過去數集與學生主持討論性小眾、平庸之惡、無權勢者的力量、女性主義等議題,楊思言說經常聽到年輕人抱怨,有很多議題在教會中無法討論,難得有此平台,便故意講一些可能不易在教會提出的問題。主持蔡駿灝補充,上述題目其實有關信仰與社會或日常生活的關係,即「公共神學」的討論。

楊思言表示,信仰或宗教常給人「很個人」的感覺,教會也很強調「個人的決志」,這或許是受到「聖俗二分」的世界觀影響,信仰好似就只是私人的、頭腦上的、甚至只關乎靈魂的事情。不過,她強調其實每一個基督徒「首先都是一個人」,而人的一定是群體性的。

對於「公共神學」的定義,楊思言指學者其實並無共識,但可以說公共神學是在反省我們的信仰、我們所講的福音,其實不只適切於個人或教會,而是適切整個社會,包括生活中的每一個範疇,例如政治、經濟、文化、環保等社會議題,「其實我們的信仰都是有說話去講,有些東西是需要我們去檢討、反省,甚至批判。」她認為「公共神學」講的是這種心態──我們的信仰其實是關乎神所創造的整個世界。

主持何保均提到,討論公共神學要對應社會的處境、思考關於公共政策的議題,但現在香港的問題,正正是已經沒有甚麼這樣的空間,即使公民社會也已經消失了很多,她問:「那我們為甚麼要去做(公共神學)?做的價值是甚麼?」

楊思言回應稱,正正是面對這樣的處境,社會環境好像叫我們不要思考,但教會能否不去思考呢?如果我們作為信徒不去思考,好像就是將問題留給未信的人,或者教會外面的人,將整個公民社會交給其他人。她認為,當我們身處如此困難的環境,也至少需要去關注,「我們不一定要成功在社會上做到甚麼改變,因為事實上,我們都是無權的人。但不是說我們不能成功,因此我們就不去思考或關注。」

文:LH

Previous
Previous

民研民意調查:51%受訪者對香港前途無信心

Next
Next

呢班聖經人物點解被捕、點樣坐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