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視覺設計讓拾荒街坊與公眾溝通

講起貧窮,你第一時間諗起咩人?關注拾荒者議題的「拾平台」早前有個攝影展,有個角落擺放了為拾荒街坊設計的識別標誌、綁紙皮的繫帶等工具,黃綠兩色加上素樸質地,很切合拾荒者默默勞動支撐城市的氣質。原來這是理大傳意設計學系出身的Mian的畢業習作,叫「拾城sub city」。她希望透過視覺上的溝通,慢慢改變公眾對拾荒者的既定印象。

▍   透過視覺設計改變大眾對拾荒街坊「污糟」的印象

預備畢業習作時,Mian做過問卷調查,發現不少人一講起拾荒就諗到「污糟」、「絕望」,竟然還有人說「抵死」,其中不乏大學生。Mian覺得,既定偏見的形成,是跟缺乏認識有關。於是她就想從視覺入手改變拾荒街坊的形象,讓他們「望落無咁污糟」。

Mian認為「拾荒」不只是「執垃圾」,更是「回收工業」的一環。清潔工專責清理垃圾,拾荒街坊卻在清理垃圾的同時,篩選可以回收的資源。以紙皮為例,全港數千拾荒者,每日平均撿拾200噸紙皮,足足佔了全港1000噸紙皮的兩成。

為了讓公眾知道拾荒也是值得尊重的工作,Mian設計了一條繫帶,可以貼上不同狀態,例如「工作中」、「休息中」、「需要幫手」。用來綁住紙皮的繫帶是拾荒日常必備用品,稍加改造就能讓路人看見拾荒者,無須額外製造多件像清潔工那樣的裝束,添加街坊的負擔。有幾次探訪街坊時,Mian嘗試讓他們試用,拾荒者也沒覺得太不便。

▍   支撐城市運作的拾荒街坊常被惡意所傷

雖然拾荒群體並不顯眼,卻暗地消化香港人輕易拋棄的物事,從中過濾出資源,恰如在城市表象下潛行的一幢「sub city」,可是他們不但不受重視,更經常受到鄙視。拾荒的手推車被人控告「阻街」,甚至被鎖車、燒車,都不罕見。某些人將棄置物交給拾荒者,並不覺得是拾荒者幫他們減少浪費,而是覺得「幫你先畀你回收」,Mian記得有人「捐出」過期蛋糕給拾荒者,還說「佢地係食呢啲嘢㗎啦」。有街坊甚至被人罵過是「八婆」。

Mian認為,如果政府劃出拾荒手推車的「泊車位」,就是對他們的善意。平時泊在後巷,可能令人覺得污糟、「唔見得光」,但其實綠在區區、天橋底這些地方,都可以用來泊車。拾荒社群已經有分工合作的默契,誰負責這幾間舖,誰負責另外的,只要政府不將他們視作「整污糟條街」的「衛生問題」,街坊的生命力及對社會的貢獻,就更易讓一般人看見。

文:JC

Previous
Previous

難聽「安慰」說話 點解教友會咁講?

Next
Next

學生自殺因為疫情?又係超處境狀況的萬能KEY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