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口復育稻米 吸引瀕危禾花雀重臨

如果你有搭過大嶼山巴士入大澳,或者行過鳳凰徑,可能記得,到達石壁水塘之前有幾條村落:長沙、塘福、水口。長沙有渡假屋、塘福有懲教所,水口70年代更是放眼皆稻田,隨嶼南道建好,年輕村民遷出,農地才逐漸荒廢。

最近水口農地卻收成了40多年來的第一茬米,原來是香港觀鳥會跟水口村民合作的復耕計劃成果。觀鳥會表示,稻田還吸引了多種瀕危及受保護物種前來棲息,包括禾花雀,及香港較少見的水雉。可以再次食到水口種出來的米,村民都很開心。觀鳥會項目經理張家駿更指,村民很想再見到以前水口一片金黃稻田的景象。

▍   透過農業管理保育濕地

張家駿澄清,這次「自然保育管理計劃」跟傳統農業不同,是想透過淡水農地管理的方式,保育整片水口的濕地生境。現時水口村民並非以務農為生,如果放著不管,農地會被野草覆蓋,濕地被灌木叢和喬木漫過,更受入侵品種薇金菊的威脅。雖然觀鳥會沒有打算招募年輕人做農夫,但他並不希望計劃完結後就停止保育,反而想建立義工團隊,讓更多公眾親身理解生境管理工作的困難、挑戰與成果帶來的益處。

2023年開始復耕,7月下旬插秧,11月收成了第一茬米。雖然日子不長,卻已能吸引久違的黃胸鵐(即係禾花雀)。據村民憶述,以前水口還種稻米時,不時看見數百隻黃胸鵐逗留,但棄耕之後已很難遇見。復耕之後,不但黃胸鵐,其他幾種鵐(田鵐、灰頭鵐、小鵐)都到訪稻田。附近水道還不時看見虎紋蛙(即係田雞)以及在台灣受到保育的水雉。觀鳥會形容是「打了強心針」,為日後的工作「奠定基礎」。

今次復耕只有一個水口村民做全職農夫,以及三個義工落田耕作,兩種本土米卻仍有收穫。之後,他們會試種大嶼山與水口昔日常見的黑糯米。早前「大地予我」在大埔龍丫排復育了幾種香港米,張家駿說可能會跟包括他們在內的團體交流,試出最適合水口的稻米。

▍   期望種出水口村民懷念的稻田風景

除了保育濕地,重新種出金黃稻田,是管理計劃的另一個重要目的。雖然只有一個村民全職耕種,但其實許多村民都有意下田,礙於年事已高,才不得已無法落場。其實跟觀鳥會合作,借出農田的村民,就多達30個。第一茬米收成當天,也有近10個村民一起分享。

張家駿指水口村民都很懷念昔日廣袤的田,想再見一次。所以復耕不但有生態及農業價值,更有達成村民願望的文化價值。他更希望水口復耕的例子,可以鼓勵大嶼山其他村落做相似的工作,互相連繫。一旦稻田重現,當市區人到訪大嶼山,想必能享受山海之間的風與光。

文:JC

Previous
Previous

《綠袖子》原來都係經典詩歌:《奇妙聖嬰》

Next
Next

無國界記者遭扣留6小時後被拒入境 記協促解釋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