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香凝:希望是一種態度

無力感充斥社會,我們還能夠做什麼呢?我們還能談及希望嗎?

日前,演員余香凝出席香港樹仁大學新聞與傳播學系的講座時,分享《白日之下》的演出對她的影響,並指期盼日後能以其身份向社會傳遞正面的信息,讓人知道天主教徒怎樣藉信仰面對人生。

▍ 即使不能改變 也要勇於表達

余香凝指,拍攝《白日之下》令她對記者的行業有更多認識。她坦言之前認識的大多是娛樂記者,平時相處有講有笑,氣氛輕鬆。但為了演好電影中記者「曉琪」一角,接觸了報社的偵查組,才發現氣氛截然不同,十分凝重。她認為,記者最重要的動力是追求真相的精神,她很感激有記者這個行業,同時也很開心仍然有年輕人選擇讀這一科。

「呢個世界係有好多答案喺度等緊人去發問、發掘。如果冇記者去尋根究底,可能我哋大眾就唔會諗咁多。」她覺得即使自己不是記者,都要多問問題,對社會多一些關心。

她也分享一次與Uber司機的對話,司機質疑她出演《白日之下》為無用之功:「拍嚟有咩用?又做唔到咩。」余香凝表示當面對質疑,要清楚自己的初心和動機,勇於表達自己的想法。「我哋唔係制定制度嘅人,但係我哋作為藝術和電影工作者,可以反映當時社會發生咩事。電影工作者其實同記者都有啲似,我哋冇辦法改變咩,但係我哋可以提出,如果我哋都唔提出嘅話,咁邊個去講呢?」

▍ 希望是一種態度

《白日之下》講述的院舍問題至今仍未完全解決,近年社會氣氛亦被無力感籠罩。余香凝認為《白日之下》不是宣揚絕望或無力,相反是傳遞希望。「喺好似咩都做唔到嘅現況裏面,我哋仍然堅持,我哋一起抱持希望,希望先會出現。如果我哋個個都覺得冇架啦,自然個結局就係冇。」她指,電影最後有一幕是拍攝一群記者追向光明,正是表達一種希望。「希望係一個態度,結果未必好快見到,可能要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但我哋如果有希望去行嘅時候,我相信會見到。」

她又說,這幾年社會發生很多事,令大家覺得絕望,「但就算環境幾難、空間幾窄都好,只要唔好放棄,都會搵到一個出口。」

余香凝希望用自己生活、作品,帶出天主教徒如何面對逆境,用生活活出信仰。她特別提到早前接受麥冠達神父訪問後,受到一些網民的質疑。她表示一些人可能因為曾經發生過的事情,對她產生既定印象,但她相信觀眾的眼睛是雪亮的。「當你睇一個人嘅生活嘅時候,唔係話只係一日、兩日,或者只係一個訪問,你會一路睇到(佢嘅)工作態度、人生態度。」

▍ 面對人生張力應選擇光明

同場的天主教香港教區陳志明神父提到近年社運、疫情之後,教會的不同組織都比較鬆散、聚會人數減少。他認為需要正視這個問題,但不是接受現實。他覺得在這個時勢下,應思索「天主同我地講啲咩呢?」他建議多點聆聽,每個人都有不同處境,可以製造靈修交談,尋求天主的意思。

講座中,陳志明又回應學生自殺的問題,勉勵雖然人生有很多張力,如同教會歷史有光有暗,但我們在張力和掙扎之中,仍然應當選擇光明。

文:SY

Previous
Previous

陳日君樞機92歲生日

Next
Next

網民製AI圖「神之味噌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