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恩慈:收埋故事唔緊要,最緊要唔好燒咗佢

「我覺得而家冇咗靈魂,including我同香港都冇埋。」杜琪峯接受BBC訪問時,說出這句話。電影《4拍4家族》的導演賴恩慈說,「杜sir成個訪問都有種empathy嘅力」,身為行家敬重的前輩,卻沒有用高位姿態論述創作困難,只從創作人的狀態分享自己的困局。她另一套講述菜園村的短片《1+1》在2010年獲鮮浪潮大奬,並曾於同年隨杜琪峯去歐洲影展。「好記得杜sir講,創作最重要係三樣嘢:passion, mission同埋vision。」事隔多年,猶在耳邊。

▍    可以收埋創作理念,但唔好燒咗佢

賴恩慈直說,外圍環境轉變,已經不是主觀感覺,而是客觀事實,重要是創作人如何面對。在2022年拍製《4拍4》,「如果話冇(外圍環境)考量,係自己呃自己」,但最重要的考量,其實是怎樣保持創作的核心,包括開放、自由的思想,以及真實、落地的情感,不受外圍干預。

雖然在創作方法、技巧上,難免有調整,自由表達創作意念的機會也比以前少,但賴恩慈指,作者將概念、理念、故事收在心中多年,其實很平常。「每個創作人心入面都有好多櫃桶」,將很想講的故事收進抽屜,等待時刻拿出來跟人分享,最重要的是「唔好燒咗佢」。

面對創作上的顧忌與困難,她自己用怎樣的心態面對?賴恩慈說,自己的名字是有基督信仰的監護人替她改的,囑她「面對任何困難,都要保持恩慈。」

▍    杜sir雖然掙扎,但熱情不減

雖然杜琪峯說,創作時分不清哪些是真的想說,哪些是作狀,「揾唔到真嘅自己」,但賴恩慈認為,與其說這是結論,不如說是個進行式的行動。她說,在當今的香港,「可以唔揾,或者揾都費事揾,停止去揾」,杜琪峯尋不著自己,即是還在尋索、行動。即使他受訪,都是分享掙扎、無奈、擔憂,但賴恩慈說,他清晰的思維、真實的情感,卻令他的分享更能感染創作人,以至香港人。她認為杜琪峯不只是熱情、視野、使命不減從前,行動力同樣沒有消退。

她相信,電影有能力將當下變成永恆,因為電影用故事反映時代,又比人長命,可以有長遠、深入的影響。所以,她沒有懷疑電影,甚至期望香港可以容納更多類型、風格的電影作品,例如紀錄片。不過,多年來讓電影學生磨練功力的鮮浪潮、影像無國界電影節,所遇限制漸多。如何填補這個漏洞,鼓勵新人入行,也是需要思考。

▍   即使有香港風格,也是自然滲透出來

目前正在倫敦音樂廳教戲劇的賴恩慈認為,人在異地,與其優先考慮能否創出香港風格的電影,倒不如讓電影好好回應當下的情感狀態。她不覺得只有一種「香港風格」,如果香港是創作人的文化土壤,那麼拍電影時,就會自然滲透演繹、寫作,並不需要刻意強求。

即使如此,賴恩慈笑說,倫敦有不少香港人,拍電影的不同崗位都有人,「好齊腳」。當大家說著廣東話一齊拍戲,就有種香港電影人的「工作風格」,很有趣。

文:Jon

Previous
Previous

照顧罕見病患者的辛酸 扶行樓梯扶到斷韌帶 大小二便都要照顧

Next
Next

中大宣佈畢業禮延期至週日舉行 昨晚宣佈取消被畢業生鬧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