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與本土傳統工藝師傅合作 設計器物滿足油麻地街坊需要

講起油麻地,你有咩印象?疫情時政府將油麻地叫做「小區」,依家又想廟街「夜繽紛」,但夜晚在廟街行走,可能只覺歌聲嘈雜,只想快步到達電影中心,連眾坊街的天后廟也沒看多兩眼,遑論發現不只電影院隔離的Kubrick有書賣,廟旁的油麻地書院也有。

毗鄰廟街的上海街、新填地街、廣東道,卻還有不少無乜人問津的老店,駐著一群手藝純熟的師傅,鑄造精緻得後生一代香港人已很難企及的器物。關注社區設計的NGO MakerBay早前連絡了一群老店師傅,請他們分享故事,跟他們學藝,然後到社區觀察,與師傅聯手揼出適合街坊需要的器物。最近他們在廣東道有個展覽,總結學藝的成果。

▍   工藝神乎其技

不論是哪種工藝,都有個共通點,就是需要極長時間的專注與耐性。有些看似簡單,例如用竹條織個細籃,以為很快做完,誰知用上半個小時;有些驟眼看不太特別,但仔細看卻無比精細,例如刺繡;又有些一眼看上去,就知道極難,例如木雕。郭記木器雕刻沒借出神像、神主牌、裝著先人骨灰的木飾,因為MakerBay的負責人Hera覺得太貴重,怕整爛,但木匠的手繪藍圖,已是仔細得令人稱奇。

Hera說,這些工藝雖然精湛高超,但一般人可能覺得距離很遠,所以他們一直設想怎樣將兩者拉近。例如有個中秋,他們邀請街坊猜燈謎,每個謎都指向某間老店,有些店主刻意將打卡的印章收埋,等小朋友自己揾,咁樣就自然多咗啲互動,以及簡單的快樂。

▍   對症下藥的「社區大夫」

除了中秋猜謎,Hera一行人也落到社區,觀察街坊的需要,扮演「社區大夫」的角色對症下藥,設計合適的器具,希望讓街坊活得更開心。

他們留意到,油麻地不算有很多遊樂設施,附近的西貢街遊樂場很大,在裡面嬉戲的南亞裔孩子玩作一團時,玩得很激。聽保安說,揪起一些小孩的衣袖,會看見瘀傷。甚至有次,小朋友在草叢找到一把刀仔就攞嚟玩,就算Hera他們將刀放進垃圾筒,他們還要摷返出嚟。其他家長擔心自己的孩子跟他們玩有機會受傷,並非過慮。而他們踢足球的地方,也很近老人家坐的位置,也有危險。

為了不同種族的孩子可以一起玩,他們設計了一個掟球板,有不同大細的孔洞,後面有網,就像拋擲籃球一樣,投球入網。在公園豎起塊板,還未解釋怎樣玩,成群孩子已經蜂湧過來爭著玩,大人細路都很快樂

當老人家嚷著說,坐公園的櫈唔舒服,他們就想整張坐得舒服的木櫈。那時不夠時間,大家還想買一張櫈然後改裝,會否比用原材料揼張櫈來得快。但木工師傅卻問佢地幾時要,知道只有兩日時間後,師傅仍然肯同大家夾手夾腳砌到出嚟,每個坐上去的老人家,都說舒服。


▍   油麻地師傅「鐵漢柔情」

Hera說,起初也擔心接觸師傅會尷尬。但在地膽機構「樂地」的協助下,她們結識了不同師傅,發現這個快將重建的社區,有種獨特的關係網。她說,師傅看上去都很兇惡,但你若問他們借工具,或請他們幫忙,他們馬上答應,不會問長問短「借嚟做咩」,還會指點你,Hera形容是「鐵漢柔情」。

精緻的工藝、平時相敬有事相助的師傅,如何跟後生一代連接,如何轉化成更新社區的力量,Hera坦言仍在思考。身為基督徒,我們也可以思考,如何從師傅身上習得修道的智慧。

文:JC 

Previous
Previous

導演、演員、記者跟高小學生分享《白日之下》

Next
Next

浸大文院社科院合併關注組:校方臨時拒絕借出諮詢會場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