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立場記者辦留下書舍 推出《留白》做專題報道

曾任《立場新聞》記者的「留下書舍」@hans.bookstorehk 創辦人之一 Kris,今年六月與同事發刊《留白》,以「參與式報道」(participatory journalism) 的原則,鼓勵讀者參與報道過程。

▍ 零碎資訊需要時間適應

早前《庭刊》聯合總編輯陳玨明接受本台訪問時提及,沒有夠多香港公眾有興趣追求優質新聞的人不夠多,所以做深入報道雖然有意義,卻一直很困難。《留白》的Kris 認為香港公眾確實讀少了新聞,可能因為疲勞,也可能因為不少熱衷閱讀新聞的人都移了民,但更可能是因為沒有了傳統綜合型媒體,讀者不能在某份報紙(如《蘋果》)或網站(如《立場》)一次過讀到所有重要的資訊,而社交平台上新媒體的資訊卻很零碎,以致讀者不知道從何讀起,無所適從。

Kris 指出,即使他做了多年記者,近年都讀少了新聞,例如啟德郵輪碼頭擺市集一事,如果是傳統媒體,會有後續、深入的報道,可以讀下去,但現在他只是「知就算」。如果連記者也要時間適應新的傳媒生態,學習從零碎的報道整合出全面的資訊,何況是沒有受過新聞訓練的公眾?

 「參與式報道」拉近傳媒與公眾

面對這個資訊零碎、無從入手的局面,留下書舍今年六月發刊《留白》,以「參與式報道」(participatory journalism) 的原則,鼓勵讀者參與報道過程。Kris 澄清,「參與式報道」並不會否定基本的傳媒倫理,例如客觀呈現事實、追求真相,只是在求真的過程中面向公眾。

Kris 形容,以前的傳媒的確有由上而下的話語權,「傳媒咁講就係事實」,而且報道雖然有迴響,但其實「唔知讀者點諗」。但現在讀者不時質疑媒體的報道手法,例如法庭案件有人質疑記者為何要用被捕人士的全名,記者就需要澄清入稟狀就寫了他們的全名,而入稟狀是公開資訊,所有人都可以找到。Kris 認為這樣有讀者質疑是好事,記者需要更加謙卑,向有興趣的公眾解釋報道原則,公眾又可以與記者聯絡。

「參與式報道」讓關注新聞的人可以更深入地思考、討論議題,甚至成為「公民記者」。以前綜合型媒體有足夠的資訊和資源,可以整合完整的資料,以此為基礎做較深入的思考;現在沒有了綜合媒體,反而騰出空間,可以讓公眾學習共同思考如何理解社會發生的事。

▍ 「最緊要有個空間,聚到班人」

問及傳媒有沒有責任提高公眾傳媒素養 ,Kris坦言這未必是記者本份。這樣要求記者,未免過份,如果有更多的資源,傳媒也應該用來做更全面的報道。但「留下書舍」、《留白》都不完全是傳媒,反而在這個身位可以在傳媒素養的教育上做多點工夫。「其實係咪書店都唔重要,最緊要係有個空間,聚到班人」,Kris 如此形容他想做,也正在做的事。

文:JC

Previous
Previous

小半繪本《快樂畫框》原畫展

Next
Next

用聖經婚姻觀講戀愛得唔得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