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如何介入社會?

介入社區的方法有很多,如果說要以藝術介入社區,你想到的會否是一些諷刺時弊的畫作?本地藝術家楊秀卓早前在「樂地文化」 @lokday31 的一個分享會上提到,「今日的藝術發展已不只是物件上,而是一個項目,是用這樣的方法介入、改變世界。」

楊秀卓提到,法國哲學家Michel Foucault提出過一個疑問,為何藝術家只是跟物件有關連,人的生活不可以成為藝術作品?他續指,過往用畫畫批判社會而沒有直接行動,這不會為社會帶來轉變和影響,已甚少人贊同這一套,因此藝術應可改善人的生活、令人擁有更好的生活條件。

▍ 藝術品可以是改變社會的行動

英國藝術家Jeremy Deller曾說:「我從一個製作物件(makes things)的藝術家,成為一個引發事件的藝術家(makes things happen)。」楊秀卓引述這句話,以Jeremy 2009年的作品《It is What It is》為例,當時美國正攻打伊拉克,Jeremy就找來一輛在伊拉克被炸毀的汽車,在美國四處展出,並提供空間讓人討論美國的做法是否合乎公義。楊秀卓解釋,那個藝術品不是那輛汽車,而是人們的溝通,正正體現到藝術就是引發事件。

除了引發事件,德國劇作家布萊希特也表示:「藝術不是反映現實的鏡子,而是鑿作現實的鐵鎚。」楊秀卓提到,有藝術家在墨西哥收集槍枝,把它們溶掉並製作剷子,因為當地的社區暴戾,在那裡生活的人沒有安全感,將「殺人的槍變成幫助生命成長的剷子」,提醒人不要殺戮,並且轉化社區。

▍ 不同的學科知識才能成就一件藝術品

當藝術不再局限於有形的物件,楊秀卓引述韓國藝術史家權美媛(Miwon Kwon)的話:「藝術家和文化學者需要更廣泛地了解不同學科,包括人類學、社會學、文學批評、心理學、自然和文化史、建築和城巿規劃、政治理論和哲學。」

就如美國華僑藝術家Mel Chin的作品《Revival Field》,她留意到地球污染嚴重,不少土地被酸雨污染,而美國有一幅地被重金屬嚴重污染,她就聯同科學家、志願團體,種植一些吸收泥土中重金屬的植物,然後從中提煉和循環再用那些金屬,久而久之使泥土變得乾淨。楊秀卓表示,Mel Chin在進行這個項目時,要學習化學、耕種、地理等,需要不同知識才能成就一件藝術品。

藝術不只是追求美感的產物,更是跨學科、改變社會的行動。在今天的處境下,你又可想到如何用藝術介入社會呢?

文:KOC

(部份圖片由楊秀卓提供)

Previous
Previous

藝術家楊秀卓:將藝術展現人前

Next
Next

鯨魚的聲音是怎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