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懼其實是甚麼?

在動輒得咎的時代,一句言論、一個無心的行動,都可能將人陷於囹圄之中。恐懼彷彿充斥在我們的生活中,有人會選擇避開,有人會選擇正面對抗。小編就邀請臨床心理學家陳旭麟(Alan),跟大家分享恐懼其實是一種怎樣的情緒,我們又應持甚麼態度去面對。

▍ 恐懼感使人能生存下去

「恐懼」是當人受威脅時所出現的情緒。Alan指威脅可以分為外在(現實的危險)和內在(身體感覺或虛構的想像),「恐懼的感覺因為威脅而出現,所產生的行為是要讓我們能夠生存下去。」因此,人遇見危險時,身體會出現不同反應,例如心跳加速、呼吸加快、四肢肌肉收緊,助人應對威脅。

Alan闡述人應對恐懼的反應有幾種:一、打(fight),反抗攻擊;二、逃(flight),躲避逃離;三、僵(freeze),僵住不動。他提到,不同的反應均受著每個人的成長經歷、性格等影響,「全都是為讓我們能夠生存下去,重拾安全感。」不過,有些人會不理解自己的身體反應,而覺得內疚、不解為何不能自救等。他舉例,有些性侵受害者在遇到很大危險時身體不懂反應,事後會感自責,不明白為何當時不逃走。

那面對恐懼的反應又有否好壞之分?Alan回應:「視乎我們從哪一個角度入手思考。」從神經系統的角度來說,這些反應是為了讓人生存下去,可是當恐懼程度太強烈而影響到生活,人們就很容易抗拒或否定恐懼的感覺。從文化角度說,若普遍認為男子應該勇敢,恐懼引來的嘲笑,或會令人感覺羞恥。

▍ 處理恐懼讓生命有選擇

講到處理恐懼,Alan指出可以從不同的方向入手:一、處理恐懼的源頭。其中一個心理學的模式為「習慣化」(habituation),當人面對恐懼的程度達到最高峰,身體會慢慢進入適應階段,恐懼感會減緩,知道帶來威脅的源頭只是不外如是。不過,Alan也提醒若治療中所面對的恐懼是人無法承受時,或會造成創傷。二、處理恐懼的感覺,例如調節呼吸、回想使自己有力的畫面和放鬆的情景,去紓緩身體的恐懼感。

Alan認為,人們選擇處理恐懼的源頭,還是恐懼的感覺,都反映不同的價值取態,「有些人選擇改變令自己恐懼的現況,因改變了狀況就不會再勾起恐懼;但有些人會選擇調節恐懼的感覺,以致不論甚麼狀況出現,自己都能應付。」不過,他表示,重點都是讓人的生命有選擇,而不是由恐懼牽著走。

文:KOC

Previous
Previous

港人宣教士曼谷開咖啡店 宣教不止靠熱血和呼召

Next
Next

出自佛教經典的基督教詞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