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拿書的倖存者 船員的生活之後怎樣了?

「莎士比亞呢啲劇,唔同時代有唔同嘅演繹。其實《聖經》都係出色嘅文學,點解唔可以有相似嘅演繹呢?」劇場工作人許樹寧如此說。最近他就以舊約書卷《約拿書》為主題,創作舞台劇《倖存者》,不但探討約拿心境,更觸及敍事邊緣的船員和尼尼微城居民。

▍ 《約拿書》的三批倖存者

許樹寧指出,「主角」是主導劇情走向的人,其實第一章的主角是船員,他們是第一批「倖存者」。遇上海難,本來會死,但拋了一個陌生人下海後,他們自己居然生還下來。

「嗰啲船員之後嘅生活過成點?好想從呢個角度睇,因為佢地其實唔知約拿最後係生係死。」可能有人一生內疚,愧對犧牲的人,刻意不讓自己過得快樂,可能有些船員很快忘記,也可能有些船員為了不辜負犧牲的人,立志更好地生活下去,表面看來跟負心人沒兩樣,但生命仍有微妙的變化。

尼尼微城的居民是第二批「倖存者」。許樹寧發現,城中的亞述人應該不乏狡猾之輩,但居然願意悔改,悔改後又真的沒有死,「但我會諗,個城咁大,係咪真係個個都肯悔改?會唔會有啲人好似疫情嗰時咁,政府叫我戴口罩、打針就照做,只係怕死先披麻蒙灰,而唔係真心悔改?又會唔會有啲人周圍派『得救懶人包』,乘機發國難財?」而最後的「倖存者」當然是約拿。

許樹寧說,排戲過程總有新意義自行浮現,例如《約拿書》「倖存者」與香港「倖存者」心態上的呼應,例如經歷的災難、受過的創傷。

▍ 《聖經》的「暗黑料理」

許樹寧形容,不少教會講解《聖經》傾向「家長式」,習慣抽取某些「故事信息」或「榜樣」,但其實聖經故事的愛恨情仇、生死糾纏,不可能化約為某個行事的「準則」或做人的「樣板」。沒有蓋棺定論或標準答案的劇場,其實更接近《聖經》敍事的性質。

2006年他寫過《亞伯拉罕的眼淚》一齣劇,其中一個問題就是,以撒經歷「家暴」之後,與父親的關係如何。又如另一套構思中的劇本《孤王的精神衰弱》,就想探索一個久思不得其解的問題:為何掃羅王位高權重,竟然如此害怕大衛?「佢驚啲咩呢?好難明。」

《舊約》入面還有許多聳人聽聞的畫面,例如阿哥該隱謀殺細佬亞伯,《士師記》入面嘅刺殺、內戰、輪姦至死,許樹寧形容甚至可以做個「聖經暗黑料理,可能仲多信仰反思。」

▍ 馬達加斯加辦劇場

其實許樹寧近年常在馬達加斯加,很少留在香港,今次因事滯留,不想浪費時間才策劃這次演出。許樹寧想拍一套關於馬達加斯加一對宣教士的電影,他們兩夫婦雖然退休,卻打算在當地生活至死,沒有拿「宣教士」光環回港養老。「正如佢地當宣教係一種態度,而唔係身份,我都想當拍戲係態度而唔係身份。」

留在馬達加斯加久了,發現當地沒有劇團,便萌生辦劇團的念頭,已經開過幾次班,訓練了一班演員。雖然近幾年劇團因事被中斷,但許樹寧仍未放棄。他甚至打算將《倖存者》劇本譯成法文,讓當地演員用另一種語言表達,認識世界之大。「嗰邊醫療差,人短命,病或傷好易死,同香港好唔同。」或者因此,他們更需要別人的服侍,更需要把握機會開拓生命的可能。

樹寧•現在式單位製作:《倖存者》
11月9-12日
香港藝術中心麥高利小劇場
詳情:https://www.art-mate.net/doc/70097?name=《倖存者》

文:IC、JC

Previous
Previous

調查發現基督徒普遍更喜歡網上閱讀

Next
Next

點解要從創傷角度睇《約拿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