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街道背後的基督教故事(港島篇)

大家逛街的時候,會否留意到有些街名很特別?原來香港有不少街道與基督教有關,背後更充滿其歷史故事。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邢福增教授最近在《#時代觀景》節目中,就為大家介紹了香港島一些與基督教有關的街道,它們都是由傳教士、教會及教會學校等命名。

▍ 紀念郭士立與馬禮遜的街道

邢福增介紹,位於中環的吉士笠街(Gutzlaff Street),就是以有「中國信義宗之父」之稱的德國來華傳教士、首位被港督委任為撫華道(殖民地時期官職)的郭士立牧師的名字命名。

另外,位於灣仔、以傳教士馬禮遜命名的摩理臣山道(Morrison Hill Road),那裡從前有一座名叫「馬禮遜山」的小山崗,山上有一座馬禮遜教育協會的學校,是馬禮遜病逝後,由澳門商人籌款並興建的「馬禮遜學堂」,搬遷至該山上,而該地則由首任港督砵甸乍所贈予;今時今日,我們仍可在軒尼詩道遊樂場上,找到馬禮遜山石礦場的遺跡。而上環的摩利臣街,則是以馬禮遜的兒子馬儒翰(John Robert Morrison)的名字命名。

▍ 灣仔與東區的天主教足跡

邢福增提到,灣仔有一個與天主教關係密切的社區。在聖佛蘭士街(St. Francis Street;前名:聖非蘭士街)一帶,過往曾設有聖方濟各醫院、婦女庇護所等,可見那裡曾有一班天主教徒熱心服侍社區。他亦引用了陳天權的文章〈神聖與禮儀空間——香港基督宗教建築〉,當中提及那裡前身是天主教墳場舊址,後遷至快活谷及演變成天主教友的住宅區,並將之命名為「進教圍」;而旁邊的光明街,有文獻記載其原名為「孩嬰聖里」。

來到東區,也有不少街道藏有基督教的痕跡。邢福增指在西灣河至筲箕灣一帶,就有因聖十字徑村和聖十字架堂區而來的聖十字徑,以及關於巴色差會傳教士向客家人的聚居點傳福音的巴色道。在巴色道附近,就有教堂街(Church Street)及教堂里(Church Lane),當時設有嘉諾撒修院學校及診療所。

▍ 已消失的衛斯理村

除了以上充滿歷史故事的街道外,還有一些已消失的地方。其中有一條位於銅鑼灣附近的衛斯理村,從前有衛斯理堂、學校和社區中心;而大坑道的路牌仍保存至今,據說已故作家倪匡一次坐車時看見該路牌,因而被啟發寫成《#衛斯理》小說。

邢福增在總結時說,從香港街道背後的基督教故事可見,「教會與社區是同步發展,甚至參與在社區的塑造,所以不要小看街道名稱背後的基督教故事,因故事會幫助我們將聖和俗連結起來。」

文:MM7

圖:KOC

Previous
Previous

「連登有教會?」採訪後記

Next
Next

Free Jam餐蛋麵大賽實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