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教會幾個真實的原因

最近,有基督教媒體發表「離開教會8個不恰當的理由」,引起很大迴響,但信徒離開堂會又豈能以「恰當」和「不恰當」來劃分?以下三位離堂者分享自身經歷、離堂背後的掙扎,值得我們花時間了解一些人離開教會的真實理由⋯⋯

▍ 沒返教會 神仍陪伴和明白

Naomi小學時隨母親參與一所靈恩派堂會。她指,那間堂會強調成功神學,又會強調「順服權柄」、「不要質疑權柄」,抹煞人的思考空間。初中時,她曾嘗試參與中學的學校堂會,後來重返原本堂會。自那時起,她形容自己被組長「mark實」,強迫她參與崇拜以外的活動。「我講到明唔想參加,佢哋幫我畀埋錢報名。」她分享一次參與聚會前,她坐在梯樓上大哭,覺得很辛苦不想返,但又覺得不返就會得罪神和得不到祝福。當組長知道她不想但仍參加,就稱讚她願意放下自己的感受,而神一定會大大祝福她。

如是者,這樣的情況維持了幾年,她升上大學後,跟身邊的基督徒朋友分享,對方覺得「唔對路」,因為她「返教會返到有焦慮」,覺得只要不返教會就會被懲罰。當時她仍然是半信半疑,但參與過其他堂會聚會,才發現自己的堂會不同,而組長覺得「自己教會才是教會,其他教會不是教會」的態度,也讓她思考自己是在信神還是信教會,亦因此離開了原本的堂會。

現時,她會間中參與男朋友所屬的堂會聚會,那裡更安排牧者跟她見面,處理她心裡「扎根」的信仰觀念。她表示,未來仍想有固定教會,因為想有同行者,但希望先處理好信仰觀,才去看看不同的教會。雖沒有返教會一段時間,但她覺得自己的信仰沒被影響,因神一直用環境去教導她,在她迷惘時,仍安排不少人解答她的信仰疑問,「以前不開心會覺得是被懲罰,現在不開心都知道神會陪伴和明白。」

▍ 信二代離開母堂後難再投入新教會

大學生樂天(化名)是一名「信二代」,在幾年前離開堂會。他提到,主要因沒有固定信仰群體而離開。他指教會在沒有了解團友意願下,將他和同齡的人安排在不熟悉的牧區,而原本相熟但較年長的團友則要升到其他牧區,不少同伴因此離開堂會,教會出現斷層。在沒朋輩支持和陪伴下,他掙扎了約一年後決定離開堂會。有次他向組長表達疑惑,問小組模式是否要如此,得到的回應卻是「你應感恩有這個安排」。

加上,青少年牧區來了新的傳道人,樂天直言跟對方相處不來。「他(傳道人)雖然很有心,但有自己一套很強的想法,即使我們(年輕人)提出意見,都不會被採納。」他亦覺得,在教會沒有得到餵養,團友間較少能一同探討信仰,一些人只顧玩樂,一些人思考信仰太straight forward。

在種種因素下,他選擇慢慢淡出堂會。他坦言,離堂前掙扎一段時間,因為他仍視教會是成長和回憶的地方,曾在此與神、與人建立親密關係;而且他從小在那所教會成長,有根深柢固的信仰觀和習慣的敬拜模式,明白難以重新投入其他教會。現階段,他正嘗試參與兩間教會聚會,雖然少了靈修、祈禱,也有迷惘,但仍渴慕主。

▍ 跳出教會框框在生活場景反思信仰

初職的Amy(化名)在大學時期離開教會,原因是覺得教會的架構未必適合所有人,反而想在教會以外追尋信仰。她提到,原本的教會會眾斷層,沒她同齡的團契,而且不太重視神學教育,在「input不足」的情況下,卻要不斷服侍。直至新傳道人入職,帶她認識外面不同的基督教群體,才知道服侍可以有不同的方向。

她慢慢發覺堂會只是跟隨傳統模式去聚集一些基督徒,卻有不少限制,不能擁抱每個人的特質,或按信徒的「texture」去活出信仰群體。同時,她參與了大學的基督徒組織,才覺得體驗到何謂信仰群體;她認為聚在一起查經、有同行者,這種模式更適合自己,就慢慢沒再返教會。

Amy認為自己是以另一種方式去追求教會,而那位帶她四處認識的青少年牧者,並沒有反對她離開堂會,牧者雖覺得有根(教會)是好的,但他們依然會相約一同吃飯。她指現在雖然少了做過往在堂會做的事——聽道和看聖經,但認為這幫助自己跳出堂會框框,在生活場景中反思信仰。未來將修讀基督教研究的她,亦表示現在無意再返堂會,盼透過讀書等不同場景去接觸信仰。

文:KOC

Previous
Previous

尊子漫畫都有耶穌?!

Next
Next

【網絡熱話】基督徒的特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