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樂祈:較「教會年輕化」更重要的教會課題
▍問:「請問早期教會需要面對老化的挑戰嗎?」
▍答:「早期教會並沒有面對我們今天所謂的老化問題,但它確實遇到了與照顧老年人和社區弱勢群體相關的挑戰,因此早期基督教傳統非常重視如何關心寡婦、孤兒和長者。...」
近年香港教會界(以至不少西方教會)有一個頗為熱門的討論:教會老化與年輕化。2024香港教會普查出爐後,單是「香港華語堂會內青少年在近五年減少28%」這類標題,不難想像會引起部分人對堂會老化的憂慮。於是,堂會如何留得住人,或所謂以年輕化來對沖(hedge)老化現實的想像,一時之間(再)成為了不少人的焦點所在。但細心一想,在悠長的教會歷史中,是否明顯存在過對信仰群體老化的焦慮?
縱使文首回應筆者的提問,AI對早期教會的處境所作的回答只是一個很簡易的參考,然而它或者足夠使我們對「堂會老化」的議題有不一樣的反思。若一個尚未成為羅馬帝國合法宗教甚至國教的基督教群體,在受迫害或被邊緣的處境中沒有花最多的心力在老化問題上,箇中有甚麼原因?難道早期教會在群體傳承的議題上,與今日教會所關心的方向不盡相同?還是,當先賢面對嚴峻的時代,與其說操心於「有沒有人繼續在教會中傳承信仰」(當時一個人願意成為基督徒的難度應該不小),或者更在意的是「教會有否持續忠心活出基督徒生活(Christian life),以致她能培育出其他忠心的門徒」?
沿此脈絡,就算「教會年輕化」和「對主忠心的教會」兩者非二元對立,我們必須清楚一點:年輕化不能成為教會追求的目標(target / goal),因為這指涉的是市場學而非神學,結果只會帶來空洞的教徒增長。反之,我們要記起德國牧師潘霍華在德國置身風雨飄搖的日子時說過:
「教會的青年工作常常缺乏基督徒清醒(Christian sobriety)的元素 ,但只有這份清醒才能讓青年工作認清楚青年人的精神(the spirit of youth)與聖靈(Holy Spirit)之別。教會的未來並不在青年人本身,而是唯獨在於主耶穌基督。青年人所當作的,不是要重新模塑教會,而是聆聽上帝的話語;教會所當作的,不是捕獲青年人(capture the youth),而是教導並宣講上帝的話語。」[1]
有學者對此加以闡釋,認為潘氏旨在提醒教會要小心把青年人的精神淪為偶像並崇拜之,相反,教會的青年人工作最初且最主要在於神學踐行,因為它不是一個社會學、文化或教會增長的策略。[2] 所以,即或這類說法未必令人舒服,當我們關注牧養年輕朋友的課題,並嘗試對信仰群體有所變革之際,都需要以「建立年輕朋友的生命認識及追隨基督」、「上主建立教會的原委」等前提為軸,否則任何理論或實踐都有機會陷入成功神學的試探,使我們重回某些香港教會走過、沉醉過的闊路。
註:
1. 《論青年工作的八條提綱》(c. 1932-1933),第一提綱。Dietrich Bonhoeffer, Barcelona, Berlin, New York: 1928-1931, Dietrich Bonhoeffer Works (Minneapolis: Fortress, 2008), p. 515.
2. 路恩哲(Andrew Root),李小釧譯,《青少年牧者潘霍華》(香港:基督教文藝,2020),頁174-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