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子恩:從《發條橙》到《Adolescence》

1971 年,Stanley Kubrick執導的《發條橙》(A Clockwork Orange)震撼影壇,透過極端暴力與道德批判,描繪了一個充滿青少年犯罪與社會崩壞的反烏托邦世界。五十多年後,Netflix 的《Adolescence》(中譯:混沌少年時)卻呈現另一種形式的青少年困境:在互聯網絡主導下,社會正出現一種新形式的青少年暴力行為問題。校園失控、家庭失序,再加上社交媒體影響個人身份認同等新舊議題,均嚴重影響當代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這不禁引發一個問題:儘管時間已過半世紀,為什麼青少年問題仍然層出不窮?為何我們依舊無法找到解決方案?本文將透過電影內容分析,探討青少年問題的流變與持續存在的種種原因。

《發條橙》的青少年暴力與社會操控

《發條橙》的故事發生在一個未來社會,主角Alex DeLarge是個無法無天的少年,帶領幫派Droogs進行不同種類的反社會暴力襲擊,當中包括性侵、傷人及各種犯罪活動。然而,電影的核心議題並不限於呈現青少年問題,而在探討「自由意志」與「社會控制」之間的關係,並批判政府對個人思想的強制改造傾向。電影的主軸乃主角被捕後被政府施以Ludovico Technique,透過強制性的視覺與心理刺激,讓他對暴力產生生理上的厭惡反應。因此,導演之用心明確,透過超現實的畫面,試圖探討青少年暴力是否源於本性,還是社會體制的產物。

然而,這套經典電影卻因過度暴力而飽受爭議,甚至在英國被禁播,但無可否認的是,《發條橙》反映了 20 世紀 60 至 70 年代的各項青少年問題的可能源頭,包括無政府主義興起及青少年次文化崛起等。事實上,在戰後嬰兒潮下成長的一代,面對常變多變的世界,開始質疑權威,並反抗傳統價值觀。他們透過不同形式的激進行為來表達對現實環境及傳統價值體系之不滿,而電影中Alex的行徑,正好象徵了當代青少年對制度的不信任與對權力的挑戰。

《Adolescence》:當代青少年問題的鏡像

至於Netflix 最新推出的《Adolescence》則選擇了以更貼近現實的方式呈現現代青少年的各種挑戰。該影集聚焦於社交媒體的泛濫與成癮、人際關係與個人心理健康、家庭結構與功能變遷,網路霸凌與言語暴力等議題。主角在面對來自社交媒體及朋輩之間的壓力時,經歷焦慮、自我懷疑與尋找身份認同的掙扎,最終卻選擇以暴力行為應對,終鑄成大錯。

相較於《發條橙》對極端暴力與政府控制的批判,《Adolescence》更關注當代科技與社會變遷如何塑造青少年的行為模式。透過劇中角色的互動,我們可以看到青少年的人際關係如何被扭曲。令人不安的是,跟五十年前相比,社會制約似乎失去了基本效用。

五十年間青少年問題的變與不變

事實上,比較《發條橙》與 《Adolescence》,我們可以看到青少年問題在這五十年間的某些變遷。先講犯罪形態的轉變:1970 年代,青少年暴力主要以幫派衝突、街頭犯罪與吸毒等方式出現,簡單而言是較為可見,成年人亦較易介入,惟千禧年後,青少年問題更多轉向網路霸凌、社交媒體操控等「地下」方式呈現,尤其在互聯網講求高度隱私的情況下,再加上社交媒體獨有的語境,成年人更難理解青少年的次文化及他們正面對的困難。事實上,當社交媒體成為青少年溝通及發聲的主要平台,他們亦要面對人類從未遇過的道德難題。舉個例子,互聯網無遠弗屆年中無休,如遇上虛擬暴力或霸凌,受影響程度肯定更嚴重。

再者,這五十年來,家庭與教育模式亦出現巨大變遷。過去,家長與學校仍然保有一定的權威,但時至今日,傳統家庭價值觀已經出現結構改變,例如單親家庭增加,家長的角色亦不復當年。更令人擔心的是,即使原生家庭關係如《Adolescence》描述一樣和諧,親子溝通失效仍可能出現,父母根本無法得知問題正在醞釀。同樣道理學校教育亦面臨龐大挑戰,師生關係、同儕關係出現根本性的變化,使得許多青少年在成長過程中缺乏穩定的情感支持。

與此同時,儘管社會不斷進步,青少年問題仍未獲得根本性的解決,當中還包括以下一些「不可抗力」。例如青春期本身就是一個充滿變動與衝突的時期,無論時代如何進步,青少年仍然會經歷身分認同的困惑與不同類型的成長壓力。

此外,青少年在成長期間無可避免要學習適應社會體系的固有矛盾,包括貧富差距、教育系統下的各式競爭、社經結構變化等問題,而這些恆常議題,使青少年問題難以透過政府政策解決。更甚的是,社會對青少年的刻板印象,往往視之為「問題群體」,在「暴風少年」的標籤下,青少年充權通常淪為曲高和寡的口號,導致政策與社會資源無法真正貼近他們的需求。

再加上科技帶來新挑戰,青少年問題亦變得愈來愈複雜。除了老掉大牙的資訊過量與人文素養培育的不對稱,虛擬世界成癮、網路霸凌等問題,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發展亦帶來更多新的道德難題。

結論:青少年問題是否會有終點?

從《發條橙》到 Netflix《Adolescence》,我們可以看到青少年問題的形式雖然隨時代變化,但核心問題仍然圍繞著自由意志及身份認同等社會與個人磨合下產生的張力、壓力與暴力。殘酷的現實是,青少年問題不會無緣無故消失,因為它與人類成長過程密不可分。然而,隨著心理學、社會學與教育體系的進步,我們或許可以透過更開放的對話、更包容的環境,來幫助青少年更健康地度過這一階段。

五十年前在《發條橙》中提出的道德與社會控制問題,至今仍然值得深思。而 Netflix 等平台一系列探討青少年議題的作品流行,正顯示社會大眾仍在尋找理解青少年世界的新途徑。也許,真正的解決之道,不在於徹底消除問題,而是在於如何讓青少年在困境中找到適應與成長的方向和盼望。

Previous
Previous

牧羊犬:我「正常」不了

Next
Next

活世信徒:你想讓教會成為學校還是教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