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不像:離堂後信仰生活

有不少報導講過離堂者為何離堂,但講離堂後的信仰生活就不多。我只是用自己的經歷做一個 Case。

一開始是最困難的時段,因為離開必定會令別人失望,又會失去不少人際關係。我估計不少人離開前都是帶著負面情緒,離堂已是唯一選項。

加上,以前只要定時去堂會,就有已經預備好的「屬靈快餐」(spiritual fast-food) 可以吃。崇拜、小組、查經、事奉,一切都餵到嘴裏。

但離堂後就要靠自己。所以,我就一邊上網看歷史資料,一邊看聖經,逐漸習慣透過想像自己置身於聖經時代,從當時的社經環境裏面去理解經文。

之後,我自己找書看。W. Brueggemann, J. Ellul, M. Volf, S. Hauerwas, J. Moltmann… 我發現因為自己的背景,尚可以睇神學與社會科學結合的著作,純粹神哲學的就會睇唔明。

同時,近年網絡上有更多非堂會的群體和活動。我在活動裏面,認識了更多基督教流浪者。他們包括burnout的事奉人員、尋找非堂會信仰的神學畢業生、因為性取向被堂會離棄的人、被堂會禁止發言的人、用事業去傳教的創業者。

事實上,我在這些流浪者身上看到堅定的信仰。雖然大家都沒有固定的堂會生活,卻繼續花費自己的時間與金錢,在網上或現實裏實踐信仰。我佩服每個「離堂不離教」的人,他們的信仰都是在荒野磨練而成。

我也開始和他們合作去搞活動,又會去那些願意讓我參與的堂會幫忙,又在網上寫文。只要你對事奉的定義不限於堂會,遊牧信徒也有事奉,有貢獻和服務他人。

有時候,新認識的朋友會邀請我回到堂會生活(感謝他們的一番善意)。我偶爾也會為了參與實體敬拜而進入堂會,但不會加入小組或者填入會表;其實,外面的營養更豐富,又有群體、有事奉。為什麼要再一次把自己捆綁在堂會這些「屬靈快餐店」?

我的經歷當然不等於其他人的經歷。若果堂會能夠多點理解這些人的故事,其實毋須執著引導他們回去堂會認為的「正途」。

Previous
Previous

張祥志:為何耶穌不消滅羅馬政權?

Next
Next

Tsz yan:給受傷的同工與信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