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祥志:為何耶穌不消滅羅馬政權?

很多人問,耶穌既作為基督,也擁有控制大自然及一切的能力,為何他當初不按照猶太人普遍對彌賽亞的期望,把羅馬政權粉碎,將人民從壓迫中釋放出來?為何他要定意死在十字架上,以致一直擁護他的群眾,一個又一個失望而回?我的答案一如既往:上帝的眼光比人的眼光高遠深長。

在馬可福音的中集(可八22~十52),當彼得認信耶穌為基督後,耶穌便三次預言這「基督」將要被交在人的手裡受苦(可八31; 九31; 十33~34)。最初彼得不容許耶穌去受死,經文告訴我們是因為他「只體貼人的意思,而不體貼神的意思,」(可八33)而下文則說體貼人的意思是指「人若賺得全世界,賠上自己(體貼神)的生命,有什麼益處呢?」(可八36~37)原來彼得雖然口裡稱耶穌做「基督」,但心裡想的卻是要「賺得全世界」,這正與「基督」要走的方向背道而馳,難怪耶穌回應彼得:「撒但,退我後邊去吧!」(可八33)

往後經文一連串描述門徒如何朝著「賺得全世界」的方向走:彼得嚮往耶穌登山變像的榮耀,只說一句「我們在這裡真好」,不願下山(可九2~6);門徒在路上彼此爭論誰為大,要爭做阿頭(可九33~37);門徒禁止一個奉耶穌的名趕鬼的人,因為他不跟從他們,門徒認為要跟從耶穌的才是優越,才有資格趕鬼,他們要玩排斥,玩階級意識(可九38~41);財主因不願順服耶穌的吩咐,不願意將所有的變賣分給窮人,耶穌說財主進天國很難,門徒的反應則是「甚希奇」,更說「這樣,誰能得救呢?」換言之,在門徒心目中,得救的人就是有錢之人,有錢才是得救的記號(可十17~31);其後,雅各和約翰要求耶穌賜他們在榮耀裡,一個坐在耶穌右邊,一個坐在左邊,為要爭坐榮耀的位置(可十35~37),經文告訴我們,其餘十個門徒聽見,就惱怒雅各和約翰(可十41),意即他們都想爭坐榮耀的位置。嚮往榮耀、爭大、優越、排斥、富有、爭位置等都是門徒要「賺得全世界」及「體貼人的意思」的具體表現,儘管他們口裡稱耶穌做「基督」。

在這種心態下,耶穌對門徒講了一番語重深長的說話,他說:「你們知道,外邦人有尊為君王的,治理他們,有大臣操權管束他們。只是在你們中間,不是這樣,你們中間,誰願為大,就必作你們的用人;在你們中間,誰願為首,就必作眾人的僕人。因為人子來,並不是要受人的服侍,乃是要服侍人,並且要捨命作多人的贖價。」(可十42~45)在門徒要爭榮耀位置的大前提底下,耶穌提出羅馬政權的管治問題,猶太人就是被這強權高壓的管治手段所逼迫,以致他們要盼望「基督」來解放他們。

問題是,耶穌若真的用大能(十災也好、瘟疫也好)粉碎了羅馬政權,表面上人民得到釋放,但下一步將會是怎樣?誰來掌控這政權?誰來管治人民?順理成章的應該是耶穌及其門徒,但若門徒認為基督就是要幫助他們「賺得全世界」,他們的心態就是要嚮往榮耀、爭大、優越、排斥、富有、爭位置……,那麼,由他們來管治這民族,將會有什麼後果?答案不言而喻吧,就是只會製造出另一個羅馬政權,羅馬政權的欺壓不就是由這些心態而形成的嗎?人心不變,由誰來管治都是死路一條,羅馬政權只會永恆無限地重覆,試問耶穌可以粉碎多少個羅馬政權?

因此,耶穌最想改變的不是政權,而是人的心。他一直教導門徒不要爭大,要學像小孩子,不要排斥奉他名行善的人、要做大的就要做眾人的僕人,要變賣所有分給窮人等,就是要改變他們的價值觀,從「體貼人的意思」轉到「體貼神的意思」,這才是「基督」的真正價值,有了這種價值,管治人民才會真正使人民幸福。耶穌的目光是高遠而徹底的,他關心的不是表層現象,而是核心根源;不是治標,而是治本;他要解放的不單是政權,更是人性。看不透這點,如何抗爭,都是徒勞,坐著為王的仍是撒但,人心仍然歸順於牠,人心不改,牠的管治仍千秋萬世。

(原載香港神學院院訊)

Previous
Previous

Andrew:點樣唱詩歌先至算投入?

Next
Next

四不像:離堂後信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