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羊犬:有關離堂者,我想講呢啲…

由2014年至今,隨著種種因素,選擇不返教會的「離堂者」,雖不是主流,也成了一定數目信徒選擇的身份或取態。教內對「離堂者」的態度,大致上亦越趨開放,也增加了關注。(當然要選擇不接受的會繼續不接受)

又因著我服侍的教會和牧養的特性,接觸到不少「離堂者」 。就如之前其他媒體的報道提及,當中不乏對信仰認真、有心追求、有想法的信徒們,為此感恩。當然,亦遇過一些受過不同程度傷害,或因過去在堂會經歷而對信仰生疑,而選擇離開堂會的主內肢體。

在此,想藉此文章分享接觸他們的一些經驗和想法,也彼此鼓勵。

▍ 小心過份關注自己的「信仰喜好」

大概是被過去堂會崇拜或團契的不良經歷所影響,多數「離堂者」都以接收網上資訊,來滿足他們牧養需要。這點值得關注。「離堂者」要小心,不要以為參加網上崇拜,或任何單一形式,例如只參加音樂敬拜之類的活動,就能夠滿足牧養和靈命的需要。其實就算返堂會的,也不會只是星期日參加崇拜就足夠!(如果以為參加崇拜就等如返教會的全部,這想法是大錯特錯的。)

就算單單論及網上崇拜,也可以善用網上豐富資源,參加多些不同教會舉辦的網上崇拜,又或者聽多些不同牧者的證道分享,嘗試擴闊信仰的眼界。每人都有喜好或合適的牧養模式,但要留意別養成「信仰偏食」及導致靈性營養不良。

▍ 不要忽略成為群體的重要性

跟上一點有關,「離堂者」雖然離開了一個堂會,但不等於離開或不需要信仰群體。信仰是不能自己實踐,靈性之旅也不能靠自己走得多遠。就算基督教歷史中的修士也會不時出現在群體當中。屬靈生命需要同行者,互相扶持彼此幫助。一些屬靈體驗或靈性塑造,是需要透過與其他各有不足又有不同恩賜和經歷的信徒,彼此互動而達成的。

另外,從聖經例如以弗所書的教導可見,上主的揀選不是個人,而是群體的。同時上主要求我們以「教會」的身份為祂在人前作見證。「離堂者」或對堂會失望,但請不要否定教會的重要性。或者,思考自己生活或靈命需要跟「堂會」的關係,是為堂會在「離堂者」屬靈生命中重新定位的一個不錯的出發點。

又或可再積極點,參加相熟朋友的小組聚會,或與幾位較熟的「離堂者」組織定期小組,再不時邀請牧者參加作分享和牧養,也是不錯的選擇。

▍ 要努力在生活中實踐信仰作見證

離開了堂會的生活和事奉圈,信仰實踐和事奉神的定義與方式,隨著處境的改變必然有了更新變化。「離堂者」需要積極思考及付諸實行。

另外,離開了堂會的高牆,某程度上「離堂者」是更接近、更容易接觸到非信徒;反過來說,非信徒更容易從 「跟他們接近些」的「離堂者」的日常生活見到信仰。故此,「離堂者」要比在堂會時更有宣教或所謂「以生命為信仰發聲」的心態。

幽默點說,就是希望「離堂者」活得比在堂會時更好,否則,為何要離開呢?不是「唔好衰俾人睇」咁膚淺,而是為主作好見證,本來就是信徒的份內事;既然在堂會時做不到,現在就應該決心嘗試做到。

▍ 醫治過去在堂會的傷害

不幸而心痛的是,因著受過傷害而離開,是成為「離堂者」的主要成因之一 。越投入教會事奉,或越信任教牧的肢體,所受的傷害就更深。明白觸碰過去的傷痛不易,但若不好好處理,讓它在屬靈生命中繼續滋擾,甚至繼續發酵,也絕非好事。我沒有馬上見效的方法,因為每位「離堂者」也有不一樣的傷痕,但重點是不要輕看或忽略。(當然也不要過份渲染。)

為防止過去的傷痕成為窒礙「離堂者」重建團契生活的攔阻,我鼓勵「離堂者」靠信心,勇敢地處理傷害。尋找可信賴的長輩或牧者傾訴和一齊禱告吧。

▍ 給堂會教執的話

「離堂者」其實不一定否定堂會,亦如上述所說,他們對群體的需要非常實在,而且必須回應。最近教會界亦多了對他們的需要作出討論和分享。或者教牧可以考慮開放堂會場地,讓他們舉辦自己的聚會;甚至積極地為他們舉辦小組和活動,又或者出席他們在堂會外的聚會,幫助他們疏理信仰的問題,回應牧養需要,甚至過去的傷害。

「離堂者」通常比一般在堂會的肢體,更加敏感,或更加脆弱;傾談間或會出現情緒,或有較偏激的言辭或想法。教牧請更加以同理心,耐心聆聽;也給予他們空間「放負」。

記緊我們是與他們同行,不要期望他們會「轉會」;「離堂者」當中不乏優秀的信徒,但千萬不要視他們為回應事奉需要的資源。作在最小的一個身上吧!

最後,「離堂者」不是「離教者」,他們都是信主的基督徒,願主堅固我們的心,努力活出看得見的信仰 。祝每位「離堂者」活得比之前更有屬靈生命力。

(轉載自作者FB)

Previous
Previous

Alex:神的不在場證明

Next
Next

黃樂祈:關於基督宗教空間本質的省察:從LE SSERAFIM新MV風波說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