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phen@圍爐取經:祈禱之後,慢慢就會變好?

ViuTV劇集《十七年命運週期》入面,劇情講到,女主角蕃茄嘅繼父(朱栢謙飾) 因為成年蕃茄(廖子妤飾)面對嘅重大變故,就同佢講「祈禱之後,慢慢就會變好」。

呢啲我哋成日喺信徒群體入面成日聽到嘅嘢,其實係.有.科.學.根.據嘅!

唔係「祈禱就會變好」嘅科學根據,係「虔誠嘅教徒幫人嘅動機,較大機會由宗教/道德義務驅使,而非情感上對受助者有憐憫心」嘅科學根據。

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社會心理學家羅布威勒(Robb Willer)是這項研究的共同作者,他表示:「總的來說,我們發現對於較不虔誠的人來說,他們與他人的情感連結強度對於他們是否會幫助那個人至關重要。另一方面,更具宗教信仰的人可能較少基於情感來決定他們的慷慨行為,而更多地基於其他因素,如教義、群體認同感或對聲譽的考慮。」

在這項研究中,同理心被定義為當人們看到他人的苦難時所產生的情感,這種情感會激勵他們去幫助他人,即使可能會帶來個人風險或代價。

我哋講書房最近睇緊嘅《時間神學》入面提到嘅「無時基督徒」,只會望住未來嘅終末,又只會用一啲大道理去回應所有嘢,而唔係嘗試回應此時此刻、他人嘅需要。

「視時間為平坦大地的無時基督教,缺乏細膩的牧者心腸,無法牧養處於不同生命季節的人。若能辨識出自己的靈命或一生的婚姻旅程中不同的奉節,可以帶來極大的自由,不僅會改變我們的期待,還能調整我們在生命的各個階段以不同的方式接受神的恩典。」──《時間神學》

(原載於圍爐取經threads,題為編者所擬)

Previous
Previous

張祥志:愛的「真諦」?

Next
Next

閨女:關於我是(或不是)基督徒這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