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兆斌:信徒如何度過萬聖節?
相傳萬聖節源自古凱爾特人 (the ancient Celt) 在西曆 11 月 1 日 的「薩溫節」(Samhain)。人們認為在這天陰陽兩界開通,而他們因害怕被陰間的幽靈滋擾,於是扮成鬼怪作掩護以自保。這就是今人在萬聖節「扮鬼扮馬」的由來。及後大公教會轉化這天的意義,定此日為「諸聖日」(All Saints’ Day) ,記念已離世的聖人。事實上,10 月31日的 ”Halloween”,就是「諸聖日」前一個晚上的意思 (“Hallow” : Saints; “een”: e’en, evening)。
時至今日,很多人採用「世俗」方式度這天,例如一些學校和公司搞化妝派對和嬉戲 “trick or treat”。信徒應參加這些活動嗎?知道萬聖節的淵源後,你或許已沒興趣參加這類跟此節日意義無直接關係的活動;但如你不參加給同學或同事「自命清高」的不合群印象而感到為難,那何不參考保羅有關應否吃祭過偶像之食物的原則 (林前8:1-11) ? 這些活動我們不去無損,去也無益。活動不應影響我們與上主之關係。但假如不去會絆倒人,失了見證,那我們即管勉強參與其中。參與時如遇合適時機,或許我們可有智慧地跟別人分享萬聖節的來源,以及它被基督信仰轉化的意義:我們信「聖徒相通」,所以會在此日思想先賢如何為我們的信仰留下種種遺產,以「記念」跟他們「再結連」 (re-member through remembering) 。
當萬聖節在現代社會染上了消費和狂歡的氣氛;當恐懼死亡導致在生者懼怕亡靈,身為信徒的我們認為,萬聖節提醒我們生命需要能超越時空的愛的連結;而在這愛裏,我們沒有懼怕。
(原載於多倫多華人基督教會2024年10月27日主日崇拜周刊,蒙作者允准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