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智文:當代基督教音樂破繭重生
近來愛上了聽兩位基督徒音樂人Josiah Queen及Forrest Frank,一位是偏民謠搖滾,另一位是輕電子音樂,兩位的音色與節奏不是陳腔濫調的敬拜讚美編曲,令我對當代基督教音樂(CCM)耳目一新。先多謝串流音樂平台與其演算法,讓我平日聽慣(扮)另類音樂風格,也有機會聽下新一代CCM全新面貌。
因為這兩位後起之秀,我稍稍研究近來歐美CCM發展情況,原來CCM已引起世俗媒體關注。根據《Billboard》音樂雜誌報道,過去五年CCM在Spotify上的全球增長率達60%。這一現象與西方社會普遍的世俗化趨勢形成鮮明對比。
也許,今日音樂創作門檻低,軟硬件不需要龐大資金支援,基本上一部筆記電腦就可以做出好音樂。關鍵在於音樂人有沒有才華,所以今時今日再沒有甚麼懷才不遇。基本上只要你有實力,亦不太需要教會與信仰群體支援下,創作完全自由,一切只有成敗論英雄。2024年新星Forrest Frank和Josiah Queen就是通過社交媒體累積粉絲,最終登上Billboard排行榜,並獲得Dove Award「年度新人」提名。
儘管以上不同CCM音樂風格未必在過去被主流基督教群體關注,但是在任何時代,聽眾總是喜歡真我輸出,加上稍有想法的聽眾有一定敏銳的洞察力,能夠識別甚麼是陳腔濫調的敬拜讚美音樂。也許這種CCM小復興,反映基督教音樂隱含著長期的虛偽性——音樂創作只是為作而作,服務自己小圈子族群,與世界無關。終於在資訊發達的世代,教會群體都要無可奈何接受不能凡事操控,變相較少把關加上更多的真實性,使得整個歐美CCM整體質量得到明顯提升。
無可否認,今天歐美CCM品質提升部份歸功於更真實(authentic)和有機(organic)的聲音。Frank和Queen等藝人創作他們熱愛的音樂,即使不符合教會敬拜讚美創作起承轉合,仍然可憑自己音樂實力殺出一條血路。世界各地的CCM,還有Jon Guerra、Andy Squyres等則以民謠抒情風格吸引聽眾。總而言之,越少教會群體說三道四與「把關」,CCM音樂人的真我創作更令觸摸人心,這樣反而可滿足福音派傳福音的目標。
今日歐美CCM的小復興,也反映了人們對有深度和有意義音樂的渴求。然而,香港的CCM卻呈現不同景象。八九十年代,香港教會音樂創作蓬勃發展,產生許多膾炙人口的敬拜讚美詩歌。但近年來,香港CCM似乎仍未走出困境。即使有不少後起之秀,但音色、旋律與節奏,甚至香港教會最緊張的歌詞仍未能跟上全球CCM發展步伐。對於香港CCM,我有以下幾點觀察:
1. 歌詞中心主義:過份關注用文字與歌詞傳達基督教信息,忽視音樂本身的藝術性和感染力。許多作品更像「唱出來的講道」,而非能觸動人心的音樂作品。這種創作取向可能源於香港教會強調「正統」教義,卻限制了音樂創作。早前大家爭論歌曲〈保守我心〉已是一例,填詞正確性主導了音樂靈魂,卻沒有人談論作品的旋律、後製、節奏與音色。
2. 創作「公式化」:全球CCM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其原創精神,而香港的CCM則常常給人一種「公式化」的印象,缺乏個人化的情感投入和個人音樂風格。這種為純粹崇拜時段創作方式難以與聽眾產生深度的情感共鳴,加上編曲與旋律都是香港流行音樂形式,欠缺考慮以不同音樂風格作創作主軸。這個情況可能歸咎於普遍基督徒聽歌習慣,太過前衛的曲風未必令他們接受,甚至有反效果情況出現,間接影響本地CCM音樂發展。
3. 敬拜讚美功能性主義:基督教音樂主要服務於崇拜唱歌時段,所以敬拜讚美與歌詞主導了創作,變相限制了CCM以非敬拜讚美創作音樂。這種狹隘的定位限制了本地CCM在更廣泛社會文化語境中的影響力。相比於國際CCM藝人在主流音樂市場的成功,香港CCM的社會影響力相對有限。
如果要香港CCM創作更豐富,我有以下建議:
1. 音樂先行:在傳達信仰信息和追求音樂藝術性之間找到平衡。優秀CCM作品應先從音樂創作開始,歌詞創作為副。
2. 多元音樂風格:可嘗試將傳統粵語音樂元素與現代流行音樂融合,創造獨特香港CCM聲音。同時探索爵士、電子、民謠等不同風格。
3. 尋求與不同世界各地CCM音樂人合作:可帶來新靈感和機遇,擴展藝術視野。
我以上的評論與建議,並非甚麼新洞見或超自然啟示。這些說法或許已經說到口臭,都是舊酒新瓶,論點循環不息。關鍵在於創作者和教會領袖需以開放、創新的態度重新思考CCM的角色和其藝術形式。
歐美CCM音樂的小復興,極可能反映了今日世俗時代對「真我」的渴求,人們不再想聽「人設式音樂」。流行音樂中充斥著令人失望的人設,創作往往淪為純商業行為,缺乏生氣和靈感。相比之下,基督教音樂應該反其道而行,不逃避生活中的痛苦與信仰掙扎,而是真實地進行創作。即使音樂創作過程並沒有提供終極答案,你的作品仍然會引起共鳴,因為你面對的問題並非孤例,而是普遍存在的人生課題。也許,創作任何藝術的首要任務還是好好面對自己的靈魂,直視自己的心魔,這樣才能創作出最好的基督教音樂作品。
(作者為網上神學教育平台Life Seeks Understanding 創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