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應霖:看電影敘人生:看畢《白日之下》有感

哀慟的人有福了!
因為他們必得安慰。
(太五4)

故事一開始,琪姐其實不算很有人性。對記者這一行沒有甚麼理想,對後生的同事沒有甚麼禮貌,對媽媽的語氣亦算不得很親切。還有,她不會為任何一單新聞去哭,她的生活總是自己一個,沒有甚麼人或事可以佔據她的心。

但來到故事的最後,琪姐卻與裝瘋的假爺爺建立了深切的關係。走到新聞的盡頭,故事似乎以不公不義的方式結束了。琪姐為了公義,攪亂了天下,為很多人添上麻煩,但琪姐卻從假爺爺的回應中受到肯定。琪姐對公義及真相的堅持,有假爺爺欣賞。琪姐沒有改變到這個世界,但她改變了自己。她變得更有人性,她哭了。

或許,我們也應該為這個世界去哭。否則,我們最好發瘋。因為瘋人不能威脅這個世界,但理智的人卻能夠。然而,能夠卻又願意說出真話的人,卻不多。因為說真話會得罪這個世界的神,會被這世界審判。從 Ricoeur 的哲學來說,We Must Face the Phenomenon of the Conflict of Interpretations in Life.

感謝神,這個世界不只有程序公義,還有那個來自白日之上,向我們每個人內心發出呼喊的微聲。不要為了做對一件事而內疚。在沒有盼望的院長眼中,我有我的故事,你有你的故事,你的河水不要干犯我的井水。我有我自己的表述,我有受害者的免死金牌,沒有甚麼大公故事可以審判我。但在琪姐眼中,她聽到那份微聲。望向天空,她選擇了行公義,好憐憫。

因此,她哭了。她變得更有人性。

(原載於作者FB專頁「葉應霖 敘神記身分 敘事寫我心」)

Previous
Previous

陳翼:從家庭創傷⾓度看《年少⽇記》—— 是什麼令孩⼦⾃責是「垃圾」?

Next
Next

葉漢浩:學童自殺不只是學界問題,更反映整個社會的處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