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聲道 The Voice

View Original

5歲兒子和爸爸有關疫苗的對話

5歲兒子和爸爸有關疫苗的對話

今天(30/9)起政府實施疫苗通行證的最新安排,5-11歲的小朋友須接種至少兩劑疫苗才能進入指定表列處所。

小編邀請到一位爸爸Eric(化名)分享,他跟未接種疫苗的五歲兒子的對話。兒子在錄音中表示因為怕痛所以不打針,Eric補充他和妻子亦對現在新冠疫苗臨床研究表現感憂慮,加上兒子初生時肺部有問題而在深切治療部留院,他們也會更為擔心。

▍盡力在限制下彌補兒子

夫婦倆會盡量按兒子能理解作討論,解釋父母的擔心、打了會出現甚麼可能情況、不打針後會有甚麼限制,甚至連最愛的迪士尼和海洋公園都不能去。他另提到,兒子因沒有打針,將不能參加幼稚園畢業禮,因多數在辦學團體的教會進行,而宗教場所亦納入表列處所內。

不讓孩子打針,其實Eric坦言都有矛盾,擔心此決定令兒子的童年不完整。因此,他們有盡力花心思去彌補,例如在家中將放壽司在玩具火車上扮作迴轉壽司、在家中露營、設立不同主題的玩耍角落等。

▍讓孩子參與討論 一同經歷取捨

Eric也指,即使能解決兒子不打針下的日常生活限制,兒子免不了要在外面獨力面對社交壓力,他只能做的就是回家跟兒子檢討。他強調,兒子不打針不是一個「one step」的決定,而是要一同持續面對這些限制,疏理他的情緒。

另外,他都重視跟兒子溝通、講解,以及尊重他的意願。因為他能預計,一定會有不同的人問兒子為甚麼不打針,他不想兒子只回答:父母不想,而是兒子也有份參與在整個考慮過程,親歷不同取捨。

雖然他們重視兒子的意願,但Eric坦承,假若兒子在打針的問題上與父母意見不一,他和太太都會堅持,因為兒子現在還太小,沒有獨立判斷的能力,只能透過嘗試溝通去解決。在尊重意願的同時,也要平衡家長的責任。

▍家庭崇拜不能取代返教會

Eric跟兒子討論過幾次打針的問題,不過,他坦言教會方面的安排仍未討論。他表示,情況令兒子對信仰的理解多一重張力,作為一個五歲的小朋友如何理解不打針不能回教會,「大人能有複雜的解說空間,但小朋友好直觀」。

未來他或會跟兒子在家中進行家庭崇拜,但認為這並不能取代返教會,因為教會盛載信仰的方式不只宣講,更有群體,「當然在艱難的日子,家庭也是一個信仰群體,但就缺少了同輩的一環。」加上,他參與的教會規模很細,兒子會參與成人崇拜,在家中崇拜便失去見證(witness)聖禮的經驗。

文:KOC

See this content in the original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