櫥窗裡的生命産業鏈下的動物權益

5月18日香港海關及水警截獲走私動物快艇,發現136隻走私貓狗放在17個籠中運送,其中更有一籠放滿16隻貓。動物走私猖獗,動物權益人士指寵物產業利潤高,吸引人藉此圖利,另有認為香港政府對動物的政策自相矛盾。

▍ 寵物產業結構變化

非牟利獸醫診所服務協會(NPV)執行主席麥志豪亦在其Facebook專頁中拍片回應,提到寵物產業結構出現變化,過去十年寵物店角色愈漸式微,供應商會跳過寵物店,直接以網站、淘寶、直播帶貨的形式銷售。而且寵物業利潤高,成本低,牽涉許多人的利益。《時代論壇》社長任志強早前亦在節目中引述資料指,全球寵物工業最近十多年高速增長,2022年營業額估計超過二千六百億美元,到2027年將達三千五百億美元。

寵物市場會經過多重中間人圖利,原初來貨只需百多元的名種狗,到手經已賣至八千元。另一方面商家又會壓縮成本,最終只會「好求其咁繁殖」。繁殖出來的二百多隻動物中,能賣出的可能只有五、六十隻,麥志豪形容,商人「係在所不計的,死幾多傷幾多(動物)也無所謂。」長期關注動物權益的作家張婉雯受訪時亦指,「成件事的癥結是,寵物產業就只是一個產業,參與產業的人只視寵物為商品,只想將牠們賣出去,之後會點就唔理。」商人只管薄利多銷,大量生產。

▍ 城市設計並不友善

張婉雯又認為,香港整個對待動物的措施及政策有點自相矛盾。政府對產業規管、寵物買賣的「上流」政策寛鬆,容讓寵物流入香港,但「下流」配套卻相當緊,例如屋苑公契規定不准養寵物、不准寵物使用公共交通、動物社區空間有限等,城市設計其實沒有給予寵物足夠的空間。加上各個措施之間沒有關連,政策背後沒有動物福利的理念支撐,更多的是以「管理」的角度來處理問題。「市民應有了解的責任,但政策本身不全面,無考慮到動物的福利都係真。」

當寵物變成商品,產業結構變得複雜,麥志豪認為民間可做的不多,倡議固然重要,但政府應立例規管買賣制度。張婉雯則認為,在寵物店櫥窗前,不要只把寵物看成「商品」,要了解背後來歷。

報道:CJ

Previous
Previous

熱論:基督徒男友的分手理由

Next
Next

其實咩係童年陰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