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聲道 The Voice

View Original

土瓜灣社區行

當所處的社區發生翻天覆地的改變時,教會又能否留意到?甚至作出回應?早前「土家」故事館 帶領導賞團,遊走新舊交替的土瓜灣,他們兩位社區營造幹事瑞玲和阿彬的分享,相信能叫大家反思教會在社區的角色。

土家原址的唐樓就在鴻福街左前方的工地,現在都被夷為平地。土家未遷出鴻福街時,經常在那裡的空地舉辦社區活動,希望擴闊一個公共空間的可能性,因為那裡是一個沒有太多規管、無甚麼特別用途的空間。土家以前每個週日都會在那裡辦「土瓜灣生活墟」,兩旁擺滿攤檔出售街坊的手作品,亦有教會來為街坊義剪;有時也會舉辦放映會、BBQ、同看世界盃、Band show等,「所有東西都很隨意」。

瑞玲提到,土家2014年植根土瓜灣,希望與面對社區重建的街坊同行。2015年春田街就開始第一個重建項目,2016年土家更成為受響影的重建戶。她提到最初都覺得尷尬,為街坊爭取「先安置後清拆」等,亦是在為自己爭取,「之後才理解這樣有個好處,我們跟街坊是共同進退、有同一個身位,不是齋吹,不是純粹外來人說:我幫你啦。」

跟著瑞玲和阿彬由鴻福街走到榮光街,短短的路程,已碰到不少他們認識的街坊,有車房老闆,有菜檔叔叔。土家的地址雖然不再在鴻福街,熱鬧的空地變為冷漠的地盤,但是瑞玲和阿彬與街坊的連結並沒有中斷。

步行十幾分鐘,到土家在工廈中新址,在那裡聽一位前土家義工楚思分享。她幾年前曾參與支援觀塘重建的活動,有義工在那裡舉辦踢足球、導賞團等,碰到附近有教會信徒在街頭佈道、派單張,楚思問那位姊妹知不知道教會所在的社區快要重建,可是那位姊妹完全不明白觀塘重建是怎樣一回事。

「我事後回想,教會外面發生很多的事,但教會未必了解,更不用說如何回應。傳福音在這場景下到底是怎樣一回事?怎樣將福音和重建拉上關係?⋯⋯這件事中很感受到,那種只講個人認罪悔改的福音要連結社區面對制度暴力,還需很多功夫。」

文:K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