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霍華談復活節的意義:活在復活的光明中

今天是復活節,你感受到節日的氣氛嗎?D100節目《恩典時刻・週一文化局》主持飲者就認為,香港的華人教會大多不太重視復活節,該主日的崇拜甚至會特別少人,因為不少信徒會趁假期全家去旅行,但他認為這是基督教中最重要的節期,甚至比聖誕節更重要,因為如果沒有耶穌復活,根本就不會有基督教出現。他又談到參與行刺希特拉失敗遇害的德國神學家潘霍華與復活節的關係,鼓勵大家活在復活的光明之中。

另一主持Lydia過往的教會沒有節期概念,現在的教會亦多在當日才講,坦言對於復活節的經驗很世俗化,發現復活節將來到的原因,多是進入超市見到擺賣的朱古力復活蛋,不久前農曆新年該處還在賣朱古力金幣,再不久前買的聖誕老人朱古力還沒吃完,全部都是在消費的位置提醒你:下一個節日又來了。不過,從信仰的角度,她認為耶穌的復活比出生更重要,因為「人人都可以出世,但唔係人人都可以復活。」

飲者指出,大部分香港教會都不重視禮儀和節期,認為這是信仰和神學上的缺陷,失落了信仰傳統中寶貴和值得保存的東西,切斷了歷史的聯繫和記憶。Lydia補充,這是由於基督新教本身希望跟過往切斷,以回到「更原始的優良傳統」,飲者則認為這就像為了倒掉污水,將水和盤中的嬰兒一起潑走。他強調不是叫大家復活節千萬別去旅行、一定要返教會,而是復活節在基督徒心目中,應該要有重要的位置。

「活在復活的光明中,就是復活節的意義。」談到復活節的意義,飲者想起德國神學家潘霍華的名言,今年是潘霍華參與行刺希特拉失敗遇害的80週年,這是他被關在集中營時,在某年的復活節寫下的。飲者說年輕時讀到這句已覺震撼,用了幾十年時間揣摩這句話,就是耶穌基督的復活帶給我們一份前所未有的光明,而在這個我們經常說是黑暗的時代,更是特別有意思。

飲者領悟到的是,在不覺得世界黑暗的時候,光可能對我們沒甚麼意義,就像你拿著一個強力的「太陽能電筒」,在光天化日下其實沒甚麼用,但若整條街漆黑一片,連月光和星光也沒有時,你那個能儲電的太陽能電筒,就能發揮強大的功效。年輕時讀潘霍華《獄中書簡》這名言時,飲者還未感受到世界如此黑暗,但在這幾年經歷世界的種種,發現世界烏雲密布,就是復活的光明這個太陽能電筒派上用場的時候了。

他又引述潘霍華作品《追隨基督:作門徒的代價》中,提及很多人所信的是「廉價的恩典」,彷彿做基督徒很輕易、不用付代價,而他認為這並不是基督信仰,因為耶穌叫我們背起自己的十字架,而這是非常沉重的事。他解讀潘霍華名言「當上帝呼召一個人的時候,祂是呼召他為祂死」,當上帝透過耶穌拿起你的重擔,你仍要背負另一擔子,就是為了真理和公義要付的代價。

潘霍華與耶穌一樣不與黑暗權勢妥協而死,飲者指出死亡是任何人都要面對的大限,復活卻是耶穌連這個大限都能突破,使人在黑暗權勢籠罩下,都能活在復活的光明中,就是「根本當黑暗權勢無到」,繼續在生活中,在自己力所能及的範圍裡,做自己相信是對的事、應該做的事、值得做的事、喜歡做的事。Lydia也鼓勵大家,不要在所謂大時代的陰霾之下,就覺得做甚麼都沒有意義,繼續在復活的光下做好自己。

文:LikHang

Next
Next

癌症期間從藝術創作得到安慰 以作品分享平安與喜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