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青調查:七成SEN家長擔心子女在外闖禍 近半曾遭不友善對待:奇異目光、嘲笑、指罵
在街上見到小朋友奇怪的行為,你會如何反應?香港基督教女青年會(女青)調查發現,超過七成育有特殊教育需要(SEN)孩子的家長擔心孩子在外闖禍,接近一半試過遭受嘲笑、指罵等不友善對待。
調查於去年9至10月進行,以問卷訪問520名育有SEN孩子的家長,46.7%家長表示曾因SEN子女的行為而遭受不友善對待,例如投以奇異目光(43.1%)、子女被嘲笑(31.7%)、被指罵(28.7%)等。而不友善對待多來自孩子的同學(26.9%)、途人(22.5%)、親戚(15.6%)等。
面對難堪情況,多數家長表示會立即帶子女離開現場(64.4%),亦認為要公眾接納子女很困難(85%),擔心孩子外出時闖禍的更高達72.7%。他們希望子女做一些看來奇怪的行為時,旁人能給予空間(52.9%)、展示善意(44.6%)、避免過份注視(42.5%)。
兒子患有專注力失調過度活躍症及自閉症譜系障礙的李太表示,兒子曾在社區中心大哭,安撫期間有旁觀者突然說「小朋友係要鬧㗎」,兒子隨即再放聲痛哭,令她氣餒。兒子又試過在玩滑梯時與其他小朋友碰撞,令她遭對方家長指罵,感到無奈卻又百辭莫辯,只能連連道歉。現在她會加緊教導兒子學習管理情緒;外出前她會先「預告」有可能遇見的人、事、物,讓孩子有更多的心理準備,減少不安。
女青青年及社區服務總主任吳翠萍表示,公眾遇上兒童的奇怪以至騷擾行為時,反應以嫌棄或厭惡為主,較少顧及兒童想法和原因,而給予空間和忍讓甚至釋出善意,矛盾就可迎刃而解,建議公眾遇上小朋友引人注目的行為時,可以先給予時間家長處理,無需刻意注視。她認為,公眾的反應背後反映社區對SEN群體的接納程度,期望政府及社會其他持份者,推動更多公眾教育,達致公眾與SEN群體的雙向共融。
文:LikH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