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須放大恐懼:訪歐洲賣藝旅居作者Max Chan

你有冇一啲好想做、卻唔敢去做的事?去年到了歐洲吹口風琴賣藝旅居一年,並將經歷寫成書的陳杳然(Max)坐在觀塘工作間的塌塌米上,一邊斟茶一邊說,「好少因為恐懼而卻步,我真心覺得生命係無常,下個月我哋都唔知喺唔喺度。」

▍ 香港聲音「急促、唔穩定、壓逼」

Max去過丹麥的奧胡斯(Aarhus),那裡的人之間距離甚遠,但有人會從遠處拍掌欣賞他的演出。如果用節奏去形容香港,Max覺得是「急促、唔穩定、壓逼」。在街上行慢啲,都會畀途人嗤之以鼻,嫌阻住佢,有種壓力要逼自己改變步伐,去迎合城市。他回港之後無意賣藝,就是因為覺得香港太快,「冇空間停低欣賞任何嘢」,同時也沒有讓他感到自在的賣藝角落。他覺得,香港人與人的距離太近,無時無刻都有好多情緒,去街市買個餸都可能聽到人鬧交,嘈音的頻率很難讓自己內心安定,梳理感思、聆聽自己的聲音。

情緒並非壞事,Max覺得只是香港太多資訊,卻往往未聽人講完就急住畀comments,好多人惟有收埋情緒,鬱成問題。「揾唔到咁樣的空間,惟有自己創造一個。」他在觀塘工作室會為來賓揭塔羅牌,但既非占卜,也不是提供意見,只是借助圖像,讓客人沉澱生活經歷,講出來給自己聽。情緒一旦塞滿垃圾桶不清理,就會產生雜音。不過,即使是「垃圾」,仔細審視,可能發現某張廢紙竟是某撕下來的書頁,記載了一段重要的往事。

▍ 照顧自己唔係自私,已經幫緊其他人

他為來賓揭塔羅牌,都是自由定價,而且有一半收入會送給浪浪之家,因為想表達「願意照顧自己唔係自私,已經幫其他生命。」他無意批評坊間做法,但也會質疑,如果每節收$1200,又有多少人付得起?他希望各人都能按自己財政能力,照顧自己。

Max形容,如果用香港的標準衡量,「我唔係成功嘅人」,沒買車、買樓、沒頭銜,但他覺得,錢雖然重要,但足夠交租support到自己就夠;雖然興趣的確可以用來賺錢,但他不覺得付錢支持比心靈上的支持更實際,並認為他的音樂能建立一些連結,更重要。他並非特意去幫人,正如他去歐洲賣藝是為了自己,沒想過要出書,但成書後,仍會有人受到一些啟發,而Max認為,「只要畀到力量(佢哋)去揾佢哋想過嘅生活,就夠。」

玩音樂、睇塔羅、斟茶,Max說自己不是「十年磨一劍」那種人,喜歡探索不同興趣,但對每件事都有要求,雖然未必做到頂尖,但至少「周身刀張張利」,對自己以及別人負責任。

▍ 唔好放大恐懼,問自己驚啲咩

去歐洲賣藝旅居,好多香港人都會問「生唔生活到?」但Max覺得,與其因恐懼而卻步,不如思考自己害怕甚麼。例如「唔夠錢」。他指出,不能否定事實,在歐洲生活的確貴,而自己又不是能睡青年旅舍16人房的人,住宿需要一定洗費。但他去歐洲12個國家、14個城市,卻只用了五萬,扣除賣藝萬餘元收入,只須不足三萬,而且不須捱餓,有時甚至可以煮超市的肉扒吃。他承認,某些人確實連三萬都付不起,但也認為有很多人都付得起,阻力不在「缺錢」。

Max續問,如果夠錢先敢去旅居,「幾多先夠?」儲到100萬先去嗎?他覺得即使你儲到,到時都不會去,可能會等到200萬、500萬,到了1000萬又覺得可以買到首期。他提醒「唔好放大恐懼」,雖然未雨綢繆是人保護自己的方式,但如果成為實現理想生活路上的障礙,又何苦?他認為要問自己害怕甚麼——怕語言不通?生保床?孤獨?唔夠錢?如果係唔想冇咗份工,想住得舒服啲,那不是問題,「但至少對自己誠實,唔好畀藉口自己,話係冇錢先唔去」。

他寫的書名叫《一吸一呼之間》,Max解說除了音樂,生命也不過是一吸一呼之間,那些當下連成的故事。世界崩壞,令他確信「下個月你同我都唔知喺唔喺度」,所以他不會想得太遠,但同時不是毫無準備。比起用賣藝作此後賺錢的噱頭,他更嚮往見步行步的生活方式。「雖然我好彩,好早揾到音樂呢個生命核心,但我唔覺得需要逼自己咁快要有核心。」

文:Jon
(封面相片、演出片段由 @maxchan_miuyin 提供)

(內容於3月17日曾作修訂)

Previous
Previous

戒毒業界:多年輕人吸食太空油毒品因方便

Next
Next

通訊科技對我們來說是方便 對聾人來說卻是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