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平台調查:3月內25拾荒者遇車禍

北角夜晚十一點,無乜燈光,蘭姐推住堆疊紙皮的車仔,在馬路上緩慢向回收舖方向前進。有架貨車迎面駛來,蘭姐諗住讓佢行先,點知蘭姐架車仔都係被撞到,令佢一嘢仆低暈咗,後頸及右小腿瘀傷頗嚴重,頭頂需要縫針。在義務律師的協助下,蘭姐才能追到賠償金。

▍    行走馬路邊緣的拾荒街坊

「前面有人,司機有咩理由睇唔到⋯⋯」駝背的玲姐67歲開始拾荒,至今逾十年。兩年前,她的車仔被貨車撞倒,令她跌傷,在醫院住了4日,休息了10多日,頭半年「一郁就痛」,現在肩膊仍舊隱隱作痛。玲姐說,街坊送的自動輪椅也在車禍中撞爛,希望「可以賠返畀我」。但申請賠償需要先向醫院索取報告,耗費逾$800,而她每日的收入只有$40至$50。

新福事工協會的豁下組織拾平台負責人鄧永謙說,行人路較窄,車仔可能「阻人行路」,令拾荒者傾向選擇在馬路推車。然而,為免「阻礙行車」,拾荒者或會走在馬路邊緣。另外,拾荒者收集商舖垃圾、將垃圾送入回收舖,也會停在馬路邊緣工作。

鄧永謙指,為了避免食環在車仔上貼上「阻街」的黃紙,也可能有街坊將車仔泊在高速公路或天橋,因為離食環人員執勤的市區較遠,但高速公路跟馬路邊緣,都容易有交通意外。

▍    低速區設立「注意手推車」指示牌

拾荒者遇交通意外,不止蘭姐與玲姐。拾平台與推動道路安全的組織「街道變革」整合近5年媒體報導的拾荒者車禍,發現有15宗嚴重或致命意外。根據拾平台的調查,單是2023年9至11月,已有25個拾荒者遇到或輕或重的車禍,有9個沒有跟進,只有4個向拾平台求助。

街道變革的發言人葉靄瑤提議,可以將更多街道設為「低速區」,行車速度不得超過時速30公里,即是人體所能承受的最高撞擊速度。

道路研究社向記者表示,在低速區設立「注意手推車(或拾荒者)」的指示牌,能減少拾荒街坊遇到意外,但部分街道有招牌、雜物阻擋司機視線,未必能看見路標,如果能在馬路上髹上相關標誌,會更清晰。記者向路政署詢問在低速區設立「注意手推車」指示牌的可能性,路政署回覆指,相關事項應由運輸署處理,運輸署則未有回覆。

鄧永謙又建議,可以為拾荒者劃出室內回收空間,讓他們不必在馬路邊緣整理棄置物,例如食環街市或有位置停泊拾荒的車仔。記者向食環署查詢,署方回覆說,去年5月9日的立法會會議曾有委員提議,讓拾荒者在食環垃圾站內分類廢物。查閱相關文件,政府的回應是,「會繼續處理因露宿者的拾荒行為而構成的道路阻塞及環境衛生問題」。至於食環街市能否開放予拾荒街坊整理廢置物,署方則未有進一步回覆。

文:Jon


Previous
Previous

調查:6成青年以學業或工作成績定義自己

Next
Next

十年前今日 警放催淚彈 三教堂開放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