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聲道 The Voice

View Original

香港作家梁莉姿、廖偉棠獲頒台灣金鼎奬

台灣文化部主辦的出版業重要奬項「金鼎奬」昨天(11日)舉行頒獎禮,有兩位香港作家的作品獲頒文學圖書奬,分別是梁莉姿的《樹的憂鬱》以及廖偉棠的《劫後書》。至於非文學圖書奬,則有台灣作者陳斐翠的《圖博千年》以及台灣攝影師謝三泰的《街頭劇場》獲奬,分別講述西藏歷史,以及台灣街頭抗爭史。

梁莉姿領奬時說,「希望所有人都有免於恐懼的創作自由。」廖偉棠則在領奬後表示,「希望這些詩能給台港孤獨的人帶來一些擁抱。」兩人的作品都曾在今年的香港書展被要求下架,但梁莉姿另一本作品《日常運動》近年已由外國出版社翻譯成英、法等語言。

▍    像樹遇上火災需要拔根逃離,所以憂鬱

《樹的憂鬱》講述流連台港兩地的人所親歷的掙扎、抉擇,書題將這一代人的憂鬱比喻為樹,即使森林大火一定要離開,也要先斷身截肢,栽成上路的行裝,不像上一代人般,像鹿那樣一走不回頭。梁莉姿曾於Readmoo一篇訪問說,香港就像穩定直線行進的列車,從不出軌、誤點,所有事都遵從同一個秩序,讀書、成家立室、退休,「唔可以出事」,但一講政治就出事。台灣很不一樣,像架出人意料的火車,經常撞車、出軌,大家卻覺得稀鬆平常。

《劫後書》分成三部,第一部〈拓孤之地〉原指廖偉棠自己為了「託孤」(育兒)而來台的經歷,內容主要是台灣飄零的流亡者,卻有時忽爾連繫了台港時空,例如〈新住民迷路記〉,詩人誤打誤撞突然發現被山墳包圍,令他想起:「當我香港的手足們/在銅鑼灣的刀山上遊行,/我也得以在八里(編按:位於新北市)/那沒有十字架的髑髏地拋錨,/在烈日下向驟然拉長的影子借了個火。」台灣詩人鴻鴻形容整部詩集是「台港交換死者的行動」。

▍   考察西藏民族、拍攝台灣街頭抗爭

《圖博千年:一個旅人的雪域凝視》緣起自陳斐翠多年在圖博(西藏)旅行的經歷與考察,寫下被「邊疆民族化」的圖博人如何「說不出自己,又不願傷害漢人,只能透過一次次自焚喚起國際的關注」。陳斐翠領奬時表示,希望將這個奬獻給所有追求歷史真相、守護自由人權的人,並引用圖博歌詞,指「寫歌的他們因為抗議被關押,而在中國坐了苦牢10多年」。

謝三泰的《街頭劇場》記錄了台灣80年代爭取民主的街頭運動,例如要求國會全面改選、在台灣光復節發起的「新國家運動」遊行、1990年的野百合運動等。當年的10月24日是台灣光復節,因為1945年的這一天,國民黨政府來到台灣。1989年的這天,民眾上街遊行,稱「光復節」是「淪陷日」。野百合運動中,有大學生佔領自由廣場,針對幾十年不曾改選的國會而提出「解散國民大會」、「政經改革時間表」等訴求。曾是攝影記者的謝三泰說,感謝那些街頭運動的民主鬥士,讓他有勇氣去呈現這本書。

文:J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