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收地發展北都 農夫諗住種到最後一刻
元朗牛潭尾的「新興農場」屬於北都發展範圍,面臨被收地的命運。在此耕作的農夫吳卓恆坦言無法阻止。如果無力改變,還能怎樣?他說「無力就去種田啦,落田就唔得閒諗太多」,又指「諗住種到最後一刻」。
▍ 「USB農莊」去到第二塊地又可以再種
「農夫不是需要扶助的弱勢。」吳卓恆上週六在中大一場關於本土農業的研討會中,指出農夫的適應能力其實很強。以前他會覺得,土地運動就是要腳踏實地,但「係咪一定要係嗰塊地呢?」他與一班「農友」甚至有「USB農莊」的諗法,將水箱、太陽能板等裝置擠上車,到另一塊地又可以再種過。
吳卓恆表示「喺香港做全職農夫太難」,他也要兼任足球教練才能維生。只能兼職耕田,令年輕人無法像前輩那般,用許多年日累積天文、潮汐等知識。
▍ 復耕能保留村落的文化景觀
農業也是香港歷史的一環。在梅窩種菠蘿的土地教育基金總幹事龍子維說,梅窩其實是農業盆地,早於1950年代,已經是政府的「農業站」,有街渡通向港島、荃灣的菜市場。荃灣發展做新市鎮後,本來在梨木樹的菠蘿更搬到梅窩種植。
多年來,龍子維不斷邀請住在城市的「外人」與梅窩的「在地生產者」合作,製成產品出售,早前就曾釀成黃皮酒。龍子維認為,復耕不只關乎在地經濟,更不只限於商品營銷,同時能保存種菠蘿的客家果園,讓村落格局的文化景觀流傳。提出農業的多元價值,不只適用於梅窩,也應該適用於北區。
▍ 「閒置農地」也有生態價值
種田收成之餘,農地的生態價值也值得重視。在大嶼山水口復耕稻米的香港觀鳥會項目經理張家駿說,農地主要分「旱田」與「水田」兩種。旱田「蝴蝶好鍾意」,又有豐富的微生境,泥土住了小昆蟲、蚯蚓,令土質更肥沃之餘,又成為雀鳥、蜘蛛的食物。水田的微生境則很「複雜」,淡水吸引青蛙,其中就有虎紋蛙,即是野生田雞。張家駿明白,農夫未必喜歡農作物被蝴蝶、雀鳥「食晒」,但他指出,菜蟲有雀去食,是自然生態維持平衡的方法。
他更指出,「閒置農地」最少人為干擾,反而可能具有較高的生態價值。沒人耕作的農地,很快就長出雜草,成為不少野生動物的棲身處,其中有斑紋鳥,以及食野鼠的青竹蛇。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