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組織:優質農地如蕉徑、丙崗應列為「農業優先區」

優質農地被剷平,變成多層的室內農場,這是北部都會區的規劃內容。去年最新的《北區都會區行動綱領》中,建議用「多層禽畜、水耕農場」取代蕉徑農地,中大亞太研究所副所長伍美琴直言:「剩係得發展,全部都係工程項目,根本唔係規劃,咁樣盞畀人地笑。」

伍美琴在研討會中說,20世紀的城市規劃對生態造成極大破壞,21世紀「城鄉共融」已成主調,聯合國人居署(Human Settlements Programme)更在2019年發表了《城鄉聯繫指導原則》。在北都發展中,「城鄉共融」曾在2021年的《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中,名列「規劃原則」的第1項,但到了去年的《行動綱領》提出的「願景和目標」,已變成第5項。

過往的農業政策一直限於某部門,中大地理與資源管理學系的林健枝教授說,北部都會區或能將農業推向政策上游。90年代農業政策的目標只是「維持最低生產量,以備不時之需」,之後就無後續,有如棄嬰。但他認為「城鄉共生」應該是規劃的原則之一,包括農田的鄉郊可以是城市的後花園。

北部都會區的範圍與香港僅餘的農地高度重疊,漁農署卻沒有足夠仔細的農地資訊,是本土研究社聯同各界研究組織,共同出版《活農活現》的農地調查報告的原因,盼能補足北區農地的數據空白,開放讓公眾、農夫、制訂政策者使用。本土研究社的陳劍青強調,「雖然憂慮今次係香港農業最終章,但唔係想同政府唱反調」,而是希望提供資料幫助政府規劃。

▍    栽種數據,規劃農業優先區

丙崗和蕉徑已經是北區「相對完整」的農地,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再生農業部經理葉子林指,北區農地被倒泥「棕地化」問題嚴重,活躍連同閒置的農地,都只有約450公頃,比棕地的700公頃還少。新田、逢吉情況最惡劣,「幾乎係淪陷」。沙嶺、打鼓嶺的農地與棕地「爭持不下」,但「如果唔理,可能唔使10年就變棕地」,因為倒泥一直都有。丙崗是碩果僅存的優質農地,卻竟然被規劃署降低棕地作業的門檻。

「農地的表土要幾百年先積到1cm,喺上面倒泥幾乎係無得返轉頭。」一眾研究員建議,政府規劃北部都會區時,應該將相對完整的農地劃成「農業優先區」。

陳劍青補充,他們認識一個農夫,租完田耕種先發現該地曾經倒泥,就已經太遲。如果事先可以查看農地的資料,例如有沒有被倒過泥,就能免卻這種損失。世界各地都有詳盡的農地統計,台灣更將「閒置農地」稱為「潛在可供農業使用」的土地,暗示「可以復耕」。雖然建立農地數據過程艱鉅,但這正如耕種的過程,需要時間「栽種」與成熟。

研討會上,有負責鳳園蝴蝶保育的公眾質疑,「係咪今日傾完,之後仍然由政府宰割?」但陳劍青認為,情況沒那麼差。至少一個用農業為主題的研討會,居然有近300人參加,已是「盛事」級數,「我覺得有啲momentum係build up緊」。

文:Jon

(講者的相片由本研義工所攝,丙崗、蕉徑相片摘自《活農活現》報告)

Previous
Previous

參孫求耶和華賜力量 向非利士人報挖眼之仇

Next
Next

政府收地發展北都 農夫諗住種到最後一刻